新廢文網 - 其他小说 - 朕在线阅读 - 800【皇帝批阅《明史》】

800【皇帝批阅《明史》】

    勤政殿。

    赵瀚翻阅着送来的书稿,随口问道:“张溥又卧病了?”

    钱谦益叹息:“唉,今冬严寒,不同往年,张博士病得咳血不止,也不知能不能熬过去。”

    “送些药品过去。”赵瀚吩咐女官一声,继续埋头看稿子。

    这是翰林院奉命编撰的,折腾好几年,终于完稿了,送过来给皇帝亲自过目。

    赵瀚看到最初的井田制篇章,就忍不住皱起眉头,然后拿起红笔给出修改意见。

    翰林院的史官们,论述井田制非常扯淡。庶民集体耕种井田,被认为是“天子广施仁政,百姓民风淳朴,人人皆无私心”。

    赵瀚的红字批示为:春秋之时,铁器稀缺,作物贫乏,一人可耕几亩?人无私心,此言大谬也!如那广东过山瑶,刀耕火种,同耕同作,方可收获粮食。而今,广东官府为过山瑶编户,教导其汉人耕种之术,赠与其铁制农具、番薯玉米种子。已有数千过山瑶,放弃同耕同作,与周边汉民并无二致。

    钱谦益坐在不远处,看着皇帝的朱批越来越多,心中顿时生出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翰林院的学者们,编了好几年的书,送到皇帝这里居然还需要大量修改!

    赵瀚坐在上面批阅稿件,钱谦益就在下面候着。一直到了午饭时间,赵瀚头也不抬,吩咐道:“就在此一并用膳。”

    不多时,便有女官端来膳食,钱谦益、丁世经等人也跟着吃。

    吃午餐的时候,赵瀚终于开口说话,问道:“隋朝的田亩数量,真有那么多?”

    钱谦益连忙放下筷子,拱手回答:“启禀陛下,臣等也很诧异,以为是计算错误。根据史料,重新算了十几遍,结果都大同小异。隋文帝时,隋朝全国田亩约20亿亩。到隋炀帝时,隋朝全国田亩已经超过50亿亩。”

    赵瀚叹息:“隋朝二世而亡,确实亡得不冤啊!”

    无论汉朝还是唐朝,巅峰时期的耕地,都只有5亿亩左右。明朝农业大发展,新开辟出许多土地,全国耕地面积也只有8亿多亩。几百年后的新中国,再次农业大开发,把北大荒变成北大仓,全国耕地面积也只有18亿亩。

    隋朝50多亿亩耕地是什么鬼?

    钱谦益解释说:“隋文帝挟开国之威,命令清理天下田亩。全国官员为了政绩,便大肆虚报数量。臣等估算,隋文帝虽然下令均田减赋,致力于推行仁政。但如此虚报田亩,农民所需缴纳的赋税,至少比隋朝开国之前提高了三倍。到隋炀帝时,农民所需缴纳的田赋,很可能是隋朝之前的十倍。”

    赵瀚一手拿着筷子,一手翻阅书稿,吞下口中饭菜,冷笑道:“纯粹为了政绩,地方官不可能如此虚报。毕竟征税还得他们出马,报得少一些,官员不是能多捞一些?跟政绩比起来,能多贪污赋税才更划算。”

    钱谦益说道:“此事颇为费解,臣等也想不明白。”

    赵瀚翻转筷头,指着书稿内容说:“究竟有何玄虚,你们已经写出来了。”

    “这……恕臣愚钝。”钱谦益是真没搞懂,总感觉隋朝地方官的行为不可理喻。

    “喏,这里不是写了吗?”

    赵瀚指着书稿说:“隋文帝、隋炀帝父子俩,在清查田亩的时候,还清查流民匿户,均田分与百姓。奴婢等同良人,男子可得露田80亩、女子40亩,另授永业田20亩。人死之后,露田收归官府重新分配,永业田可以传诸子孙。这确实属于仁政,但与此同时,皇帝下令清查天下田亩和人口。而王侯将相,又有奴婢限额的规定。如果爱卿是隋朝门阀,你觉得怎么做可以迅速兼并土地?”

    钱谦益仔细思考之后,说道:“天灾人祸,百姓生活无着,趁机借钱给他们。百姓还不起钱,就只能出卖土地。”

    “哈哈哈哈!”

    赵瀚突然大笑起来:“钱爱卿啊,钱爱卿,你怎么能用明朝士绅的做法,去生搬硬套在隋朝门阀身上?门阀如果那般良善,隋朝怕是能存续两百年。”

    钱谦益还是没想明白:“如此兼并土地还良善?”

    赵瀚说道:“我要是在隋朝做官,朝廷给我500个奴婢的名额。那我想方设法,把山中匿民招为奴婢。如果这些奴婢全是男子,就能得到4万亩露田、1万亩永业田。这500个男奴全死了,4万亩露田还给朝廷,剩下1万亩永业田就是我的。那我继续再收500个奴婢,让他们全都去死,我又可以得1万亩永业田。”

    钱谦益说道:“这确实是一个漏洞,但奴仆怎么也能活几十年吧。”

    “我为什么要让他们活几十年?”赵瀚突然表情冰冷,“我可以送他们去修大运河啊,我是门阀,督建大运河的官员,不是我的族人,就是我朋友的族人。把奴仆送去工地,让他们三个月死光,他们决活不过半年!我有500奴婢名额,我儿子有300奴婢名额,我侄子有300奴婢名额,我族人也有无数奴婢。我弄死一批奴婢,就能获得永业田1万亩,我整个家族加起来,一年几十万亩入账没问题吧?”

    钱谦益目瞪口呆:“这……这这也行?”

    赵瀚说道:“弄死那么多奴婢,我心里过意不去啊。那就不弄死吧,将其驱赶为流民,上报朝廷说奴婢已死,其实效果也是一样的。”

    钱谦益仿佛被击碎三观,喃喃自语道:“难道隋炀帝修大运河,死亡无数役夫,竟是被大族活活逼死的?隋末流民遍地,也是被大族驱赶的?”

    赵瀚笑道:“我可没说,也不敢笃定,但我确实看到空子可钻。”

    钱谦益无话可说。

    宋代以后的士绅大族,确实无法体会隋唐门阀的“豪气”。那些门阀,可是有合法部曲的,不但奴仆数之不尽,还能拥有私人武装啊。

    赵瀚说道:“所以我把田分出去,就没想着再收回来。即便明知百年之后,还会继续土地兼并,但也不敢下令死者还田重分。若是让死者还田给官府,一是逼得百姓隐匿土地和人口,二是官员可以对这些还田上下其手。士绅还能跟官员勾结,草菅人命,逼死百姓无数,趁机收回土地,把田亩分给士绅之家!”

    钱谦益的心情很复杂,拱手说道:“陛下圣明。”

    一直批阅到傍晚,赵瀚终于把批完,对钱谦益说:“拿回去,按照朱批重新修改。”

    “遵旨!”

    钱谦益还不能走,继续苦等,因为还有别的稿子。

    的本纪部分,也一并送来了,需要皇帝亲自过目。

    赵瀚先是读了朱元璋的本纪,感觉还不错,都是正面事迹,没有添加乱七八糟的野史。

    一直看到朱棣的本纪,赵瀚终于提笔画圈,写道:永乐帝当为明太宗,庙号成祖,岂非改朝换代乎?

    这是给朱棣降级了,成祖肯定比太宗牛逼。

    什么嘉靖为了给亲爹腾位子,于是把朱棣的庙号改为成祖,这种说法纯粹就是瞎扯淡。

    古礼为“天子七庙”,但从宋徽宗开始,就一直是“天子九庙”。

    到了嘉靖时期,宗庙总共摆着九个皇帝。把朱元璋的祖爷爷祧出去,刚好八个,腾出一个给嘉靖他爹。哪里还需要再祧?

    真正的原因是朱棣配祭明堂,嘉靖把自己爹也送进明堂。这种做法简直胡闹!

    由于亲爹抢了朱棣的明堂香火,嘉靖为了补偿朱棣,于是把明太宗改为明成祖。如此一来,朱棣就级别提升了,可以跟朱元璋一起,去享受每年的郊祀——等于本该朱元璋独享的香火,莫名其妙被朱棣分润去一半。

    因此,嘉靖把朱棣改为明成祖,最大的受害者其实是朱元璋……当然,朱棣如果泉下有知,肯定也非常不爽,搞得他好像乱臣贼子一样。

    接下来的明堡宗之类,赵瀚都快速扫过,在明宪宗的本纪仔细查看。

    这版终于正常了,没有万贵妃残害皇子,对朱见深的功绩也更客观。除了安置百万流民之外,对朱见深在蒙古和辽东的功绩,也浓墨重彩的写出来。

    毕竟建州鞑子是大同新朝的死敌,曾犁庭扫穴抄了鞑子老窝的朱见深,自然要被描述为雄才大略的君主。

    当然,负面评价也有,朱见深到了晚期昏聩不已。

    一直读到正德皇帝的本纪,赵瀚哭笑不得:“两军大战七日,竟只斩首蒙古十六级?”

    钱谦益回答说:“陛下,臣等害怕弄错,专门请教了都督府的将军们。应该没有乱写,甚至有可能在维护武宗,明军可能比武宗实录里死得更多。”

    “你详细讲来。”赵瀚说道。

    钱谦益估计真的仔细研究过,侃侃而谈道:“斩首十六级,并非杀敌十六人,应该是明军来不及割下蒙古人的脑袋。”

    “此战第一日,双方意外遭遇,都没怎么打,蒙古人就跑了。”

    “交战第二日,明军王勋部被孤军围困。实录记载,两军互有杀伤。但明军始终被包围,自然不可能去割首级。”

    “交战第三日,忽起大雾,蒙古人害怕被突袭,主动撤围离去,双方并未激战。”

    “交战第四日,王勋应该是接到了武宗的命令,主动出城作战,把自己当诱饵将蒙古人留下。这一日,王勋始终被围困,援军各部想包围蒙古人,但一直都没成功。而且,明军战事颇为不利,没有时间去割蒙古首级。”

    “交战第五日,武宗亲自上阵,想要把蒙古人围歼。各路人马害怕武宗有失,拼死奋战,终于成功合兵,依旧无法包围蒙古人。武宗的车驾都差点陷落,武宗说自己亲手杀敌一人,应该也是在这个时候。明军始终处于下风,同样也没什么机会割首级。”

    “交战第六日,蒙古人跑了,无法攻破明军大阵,因此不愿与明军作战。”

    “交战第七日,蒙古人骑马跑得很远,明军根本就追不上。”

    赵瀚仔细听完全部过程,发现确实找不到漏洞。蒙古人的伤亡,肯定不止两位数。但明军被压着打,只能列阵防御,很难出去割首级,一旦割首级就要阵型混乱。因此,蒙古人伤亡再多,也可以带着尸体从容离去。

    这是标准的步兵与骑兵之战,骑兵无法攻破步兵大阵,步兵追不上一心想走的骑兵。

    严格来说,应该是打成了平手。

    明军的缺陷是骑兵太少,以一只孤军做诱饵,想让其他援军过来围歼。但援军来得速度太慢,而且有些先到有些后至,包围计划打成了添油战术。最后若不是朱厚照亲自上场,逼得将领们只能拼命,做诱饵的王勋很可能被蒙古人围歼。

    “便这样写吧,的本纪没问题了。”赵瀚说道。

    呼!

    钱谦益长舒一口气。

    第二日,赵瀚日常办公,李香君突然拿来一本杂志。

    如今的杂志和报纸,基本都是月刊,有些还是季刊和半年刊。这些刊物,赵瀚都是要看的,以此来了解民间的情况。

    赵瀚不解道:“都月末了,怎还有新的刊物?”

    李香君说:“是增刊。一些读书人,得知这次会试,有女子报名参加,写文章说女子科举是牝鸡司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