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廢文網 - 都市小说 - 五代十国那些人在线阅读 - 第151章 短暂的皇帝生涯(下)

第151章 短暂的皇帝生涯(下)

    刘知远为了尽快的恢复中原的统治秩序,用重刑威慑百姓和那些在山中组强盗的乱民们,的确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杀了很多人,这里面很多人都是冤枉的,这也表现出了刘知远比较残暴的一方面。

    后来因为契丹进入中原的时候,把中原的战马啥的全部抢走了,据说契丹方面把中原两万匹战马全部拿走了,赶到了契丹。

    两万匹马基本上算是当时后晋的骑兵主力数字了,所以没了这两万匹马,后汉刘知远就算是称帝了,没有骑兵在对契丹作战的时候就处于天然的劣势。

    所以为了重新组建骑兵,刘知远又大肆购买百姓的马匹当战马用,这也算是无奈的选择。

    可能很多人都发现了,新皇帝只要是到了中原都不会杀死大臣,而这些大臣也都习惯了,反正皇帝不杀他们,于是行事都比较的夸张,不管是谁,只要是老皇帝一死或者下台,他们立马就是翻脸不认人,只要是新皇帝来了,当即就屁颠屁颠的迎接了过去。

    反正大家都这样,所以也没有谁说谁不要脸的问题,所以那时候像冯道这样的能够成为官神,要是在现在估计早就被人家戳着脊梁骨骂死了。但是在当时,冯道却是人人羡慕的对象,永保高官厚禄,富贵荣华,这在乱世绝对是一个奇迹。

    但是治理国家就靠着这些投诚的大臣们还是不行,这些人基本上都是一些高级官员,还有那些一听说战乱就四处逃窜的的中低级官员,这一部分人,流失很严重,所以刘知远必须把它们重新补充一下,注入新鲜血液。

    科举考试,咱们都知道,隋朝的时候就有了,唐朝进一步发展,但是到了五代虽然也有,可是发挥的作用,是很有限的,因为科举考试提供的人才太少,而且有时候还不赶趟。

    就像刘知远他现在就需要大量的人才来充实国家的官僚体系,但是他不可能现在就搞一个科举考试,先不说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财力,就算是筹备这都是一个问题,当时的情况下虽然有科举,但是却不是主要形式。

    主要的形式还是各地地方官进行推举,除了地方的大官之外其他的中下层都允许推举,而且还允许地方官往中央推举人才,这也算是当时在特殊情况下使用的特殊方法,推举虽然效率高,而且有利于工作的展开(推举的都是自己人,工作起来自然不会有问题)

    但是也有一个问题,就是会让很多人滥竽充数,有些并不是真的有才能,仅仅和当官的关系比较好而已,这基本上就是隋唐之前的制度,这一种制度对于大家族和门阀的形成还是有强力的推动作用的。

    当时的规矩就是带使相的节度使可以推荐三名,不带使相的节度使能够推荐两名,至于一般的防御使、团练使、刺史之类的能够推荐一命,但是这些推荐基本上主要还是集中在地方官,对中推荐向中央的,这一点就需要中央妥善协调安排了,和地方上关系不是很大了。

    这基本上刘知远的一生,军事上他干的主要就是南下中原,再有就是肃清契丹残余势力,剿灭杜重威叛乱,整治中原治安,但是还有一点就是他在政治上面的一些措施,其实此时刘知远的执政刚刚开始,但是很遗憾,他不久就死了。对于刘知远之死也是挺让人遗憾的。

    其实刘知远也算是比较可怜的,据说他打完了杜重威,回到了开封,就传来了一个噩耗,他的儿子死了,他原本培养的皇室继承人,而且还是唯一合格的皇位继承人,刘承训竟然死了,这一下子把刘知远打击的不轻。

    可能大家也听说过人生三大喜和三大悲,人生三大悲里面有一个就是老年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刘知远就是这样一个可怜人,其实想一下他和当时的朱温以及朱元璋都是有点类似的,都是大儿子合格的皇位继承人死了,然后一个半路上杀出来的皇子当了皇帝。

    这一点朱元璋的运气还是做好的,最起码他家窜出来的的那个当皇帝的皇子还算是有能力,但是朱温和刘知远后面的皇帝就只能说一句草包了。

    其实五代和明朝基本上没啥可比性,明朝的大环境还算是不错,就算是有战乱但是集中在北方。但是在五代当皇帝,只要手里有兵,有能打仗,那就行了,那就能当皇帝,所以在五代对于一个合格的皇位继承人,一个必备技能就是要会打仗,不然的话是守不住江山的。

    而这一点刘承训作为刘知远刻意培养的继承人,不论是文治还是武功都算是很厉害的,也很让刘知远满意,刘知远相信他的儿子会比他还厉害,但是没想到,他刚刚平定了一场叛乱自己的儿子竟然病死了。

    刘知远一向意气风发准备大展拳脚的样子没了,他沉浸在丧失儿子的痛苦中,深深不能自拔,每天精神恍惚,基本上就把难过伤心这两个字写在了脸上,要是其他的儿子死了也就死了,但是这是刘志远的长子,而且还是他培养了多少年的儿子,这一下说没就没了。

    刘知远年纪毕竟大了,身体本身就不算是很好,刘承训的死,对他的打击很大,一时间竟然让他有一种万念俱灰的感觉,就算他是中原共主,但是他却不能挽留她的儿子的性命,这让他觉得这一切都没什么意思。

    所以过新年的时候,他也仅仅是按照程序大赦天下,但是在群臣要给他拜年的时候,他却拒绝了。刚死了儿子没心情,大臣们也都懂,也没勉强,只是劝刘知远节哀顺变。

    儿子的死亡,让刘知远的心境发生了变化,再加上后汉在中原的统治地位已经确立了,不用再打着石敬瑭后晋的旗号团结藩镇和百姓了,于是就改了年号,改元乾佑,其实这个年号的意思就是“天佑”也就是上天保佑的意思,浅显易懂,追求吉利也算是中规中矩。

    此后的一段时间,基本上刘知远就沉浸在失去儿子的痛苦之中,巨大痛苦之中,据说他经常流泪不止,从这里能够看出来,刘知远和他的长子刘承训关系还是很好的,刘知远也不仅仅是个残酷的人,他也是一个十分重感情的人。

    但是哀伤最伤心神,终于刘知远病倒了,有点不舒服,这在皇帝身上叫做“不豫”,随后一大帮子太医啥的都跑过来了,但是这病却是越治越严重,到了最后这些太医们也没有办法了,刘知远的病情越来与众,刘知远也知道自己命不久矣,要去找自己的的儿子团聚了于是就把他的几个大臣叫了过来。

    他的托孤大臣也算是很有特色,基本上就是清一色的武将,有郭威和我们上面说的号令严明的史弘肇。找一群武将托孤,也算是五代十国乱世的一种特点吧,要是在和平时期,皇帝托孤一般还是挑选有威望的文臣,而不选择舞刀弄枪的武将。

    当时的刘知远已经到了最后,快要丧失说话能力了,刘知远忍着病痛对他们说:“我已经不行了,趁现在还能说话,先把后事安排好。皇次子承祐年纪太小,我怕他不能当好皇帝,,你们待他要向待我一样,好好辅佐他,这样我死而无憾了。”

    原本郭威等人以为这就完了,但是刘知远临终前又说了一句:“杜重威还活着,对承祐是个威胁,我死后你们就立刻除掉他。”

    其实在临时前,可能刘知远还是纠结了一下的,要是他的长子刘承训即位当皇帝,他笑着就能离开人世,也不用担心什么。一个小小的杜重威可能还不被刘知远放在眼里,但是现在即位的是他的小儿子刘承佑,这就让他不得不小心行事了,只要是能够威胁到他们家统治的全部要干掉。

    说完话,刘知远就驾崩了,五十四岁,在位勉强能够称得上一年,其实仅仅十个月,上面我们曾经就说刘知远有当皇帝的名分,但是却没有当皇帝的品行。

    这句话很有可能就是史官们写出来忽悠当时的皇帝的,但是这句话虽然有点不合理,但是也不算错,这里我稍微解释一下这句话。

    说刘知远有当皇帝的名分,这主要就是说他运气好,时运不错,很顺利的进入了中原,顺顺利利的当上了皇帝,在刘知远起兵进入中原,基本上没有遇到什么抵抗,这一点说他有当皇帝的命,恐怕谁也不会多说什么。

    但是还有一点就是他没有当皇帝的品行,这里面主要有两件事,一件事让大臣们对他比较失望,另一件让百姓对他非常失望。

    第一件就是杀死李从益和花见羞,刘知远当时杀死他们还是害怕李嗣源的威望太重,怕很多的藩镇不跟着他干,所以一狠心就杀了。

    但是当时李从益母子俩孤儿寡母的,能干成什么事,但是刘知远还是把他们杀死了,这让很多人以为刘知远不自信,残暴,没胸怀,这样的人走不远。

    很多大臣对刘知远失望了。

    还有一件事,就是讨伐杜重威的时候,杜重威投降的时候,在杜重威城里有很多的幽州兵,这些幽州兵之前有一部分在开封驻守,但是刘知远拿下了开封之后,就把这些幽州兵全部杀死了,此时他在招降杜重威的时候,也答应了不杀他们。但是等到杜重威投降的时候,杜重威的确是没死,但是城里的幽州兵又全部被杀死了。

    当时的百姓都认为杜重威应该死,但是杜重威却没死,都认为幽州兵应该不死,但是却死了,这让很多的大臣,当然更多的是百姓,很愤怒,杜重威在民间的名声非常差,上街都有人在一边指指点点,基本上就是过街老鼠。

    刘知远建立了后汉,但是他还没有享受一把皇帝的宝座和权力,就死了,这样一个新兴的并不是十分稳定的王朝传到了第二代,传给一个刚刚成年的孩子。(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