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廢文網 - 历史小说 - 初唐峥嵘在线阅读 - 初唐峥嵘 第675节

初唐峥嵘 第675节

    第一千二百零二章 和稀泥

    “代州?”

    “竟然是代州!”

    两仪殿内,刚刚赶到的李善不由得露出惊愕之色,突厥会盟必定南侵,但到底会从何处动手,或者说会先选择从哪儿入侵,李善与李世民、窦轨、柴绍都讨论过,也都难以确定。

    但众人都觉得,代州是可能性最小的。

    原因也很简单,一方面是因为代州军强,如果说泾州一战使突厥元气大伤,但当年李怀仁三破突厥,杀的颉利可汗丧魂落魄,是在无数草原部落面前的,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阿史那一族在草原无上的权威渐渐发生了动摇。

    另一方面是因为代州有雁门雄关,突厥很难攻破,朔州都督刘世让老而弥坚,代州长史曹国公李世绩统率诸多寨堡,如今朔州多有寨堡,相互支援,互为犄角,分割战场空间,擅长聚散之术的突厥骑兵并不能占到什么便宜。

    但没想到三日前,也就是九月一日,突厥从云州发兵,铺天盖地,其势颇大,而且斥候探见汗旗,显然是突利可汗亲自率大军来攻。

    李善很是无语,历史上与颉利可汗决裂,最终投靠大唐,并且以大唐臣子身份病逝的突利可汗摇身一变……麻痹,这事儿闹的!

    其他的宰辅都已经看过军报了,新任尚书省右仆射窦轨看向李善,“当年怀仁重组代州军,大败突厥,以你观之,朔州可有失陷之危?”

    李善沉吟不语,这种事情是不能随便开口的,一旁的中书令杨恭仁轻声道:“宜阳郡公刘世让守御马邑,另有曹国公李世绩,当能严守门户?”

    好几个人的视线都集中在了杨恭仁的身上,这位中书令可不是裴寂、陈叔达这些没有上阵领军的宰辅,杨恭仁曾经出任凉州总管,击胡颇有战功。

    这句话中的“门户”显然是指雁门关。

    当年颉利可汗率十余万大军在雁门关撞得头破血流,虽然遣派偏师从楼烦关侵入河东,但最终还是无功而返。

    只要雁门关不被攻破,河东大体上是无虞的。

    只不过刘世让、李世绩就难说了……杨恭仁的思路显然是让这两位将领在朔州与突厥纠缠,而大唐只需要保住雁门关不失就行了。

    但在场的哪个不是人精,裴寂、萧瑀、窦轨都微微摇头,江国公陈叔达更是直言不讳,“李怀仁何能仿药师?!”

    杨恭仁脸色略有些难看,但闭上了嘴巴。

    谁都知道魏嗣王李怀仁为什么至今与代国公李靖势不两立,当年李靖在雁门关坐拥重兵,冷眼旁观……此时此刻,正如彼时彼刻。

    李善迟疑不定,他并不是没有想法,也不是没有建议,只是很难说出口……军报是今日午时抵达长安的,如果是晚上,自己还能找个机会与李世民,至少能与凌敬商议一下。

    裴世矩向李善投去既惋惜又好笑的视线,虽然不共戴天,但两人之间并没有深仇大恨,裴世矩也很欣赏李善,所以他觉得惋惜。

    身为门下省侍中,基本上每一本奏折都要过裴世矩的手,他当然知道如今代州的局势,自从李靖离任之后,堪称四分五裂!

    或许有着谁都没想到突厥会选择代州的原因,毕竟即使是分裂之后,虽然突利可汗曾被颉利可汗裹挟来攻,去年还与都布可汗联手南下,但总的来说,对大唐的敌意并不浓厚……这位可汗的主要注意力还是集中在突厥内部。

    或许也有着因为仁智宫之变后,李渊感觉到了无处不在的危险,所以才将目前领军大将中的嫡系首选放在了延州,从而导致了代州局势的大变。

    但无论如何,如今的代州,突厥猛攻朔州,雁门关外战火大燃,坐拥主力的代州总管秦武通会出兵吗?

    实在很难说,即使他出兵,不管是李世民还是李善……甚至在座的众人都放心不下,秦武通虽然也是沙场老将,但在军略上比前两任代州总管逊色太多了。

    但如果不出兵,刘世让、李世绩能不能稳定朔州战局,秦武通能不能压得住薛万彻、薛万钧等代州军大将,都是很难说的事。

    最要命的是,李渊、李世民就是因为不放心秦武通的能力,所以才将韩国公庞玉派去了代州……而裴世矩在奏折上轻易的发现,庞玉正在竭力与秦武通争夺军权。

    秦武通虽然也曾经在李世民麾下,但却是陛下的嫡系,而庞玉虽然是前隋老人,但却是李世民的嫡系,两人的相争,很容易导致军心不稳,以至于影响大局。

    所以,在目前的局势下,在谁都没想到的突利可汗猛攻朔州的时候,第一件事是应该选帅。

    无论是秦武通还是庞玉,都不足以在此时担任代州军的主帅,但问题在于,李善很难将这些拿到明面上来说……一个是陛下嫡系,一个是秦王一脉。

    而且如果要说谁最适合出任代州军的主帅,全天下还有比他李怀仁自己更合适的吗?

    李善的为难之处,裴世矩知道,其实殿内众人中的大部分也都知道,这也是杨恭仁提议严守门户的原因……只要代州不出兵,严守雁门关,那代州失陷的可能性非常小。

    李渊更是想起了一件往事,当年二次征伐山东,淮阳王李道玄与副帅原国公史万宝不合,以至于一场大败,三万精锐全军覆没。

    而如今的代州也差不多,秦武通身为代州总管,是代州军的主帅,而庞玉名义上是来协助的,但却是封诏而来……正有点像当年声称有圣人手诏的史万宝。

    有这样的前车之鉴,李渊要么选择秦武通,要么选择庞玉,不然令出两门,必有祸患。

    “怀仁?”李渊开口问道:“秦武通可堪主持大局?”

    李善也是无语了,非要我说出来?

    如果秦武通有这个能力,那咱们到底是在为什么为难呢?

    绞尽脑汁想了会儿,李善才说:“陛下,黎城县公征伐沙场多年,经验丰富,只是当年柏壁一战受伤,只怕精力不济……”

    顿了顿,李善看了眼李世民:“韩国公庞玉……臣从未见过,不敢妄然评判。”

    李世民嘴角抽了抽,没想到你李怀仁也是个和稀泥的好手啊!

    第一千二百零三章 和稀泥(续)

    其实李世民如今也有些后悔了,不应该放手代州总管这个位置,不然张公瑾、李世绩两人足以担当重任。

    甚至李世民都能察觉到李善投来的视线中夹杂着的幽怨……我都通过凌敬提醒过不止一次了!

    李渊烦恼的摁了摁眉心,秦武通无此能,但这时候临阵换帅,让庞玉出任代州总管?

    不说其他的,临阵换帅,军心动摇,那是非常危险的。

    而且庞玉是前隋老人,李渊知道此人争强好胜,搞不好出兵雁门,万一导致雁门关失守,那就问题大了。

    和稀泥这手段也不止只有李善会,李渊是个中好手,下面的宰辅也个个都是此道高手,前不久调任中书令的萧瑀建议道:“或可使并州总管任城王李道宗率军北上,屯兵代州。”

    “不可。”

    “不可。”

    李世民与李善异口同声的否决,而且语气都一致带着坚决的味道。

    顿了顿,看李世民递来一个眼色,李善才解释道:“河东之重在于代州、并州两地,前者坐拥雁门关,拒胡人于关外,后者为河东核心,屯兵此处,以为后盾。”

    “若是事有不协,突厥破关,任城王拥数万精锐于并州,可使突厥难以迅速南下,武德五年,颉利可汗携苑君璋、高开道破关而入,但兵锋难破太原,主力屯于忻州,只有小股兵力侵扰各地。”

    李世民微微点头,说白了,李道宗在并州就是一道后手,一道万一出了事就能顶上去的预备军,一旦调离,而代州失守,那整个河东就危险了。

    事实上从大唐建国以来,唐军在河东主要的聚集地就是太原,只是前几年因为李善的搅风搅雨,才将战线推到雁门关以西。

    李渊也赞同的点头,他当然不会忘记,上一次河东大败,就是因为李元吉那个逆子临阵脱逃,以至于整个河东基本上都沦陷了,要不是二郎力挽狂澜,宋金刚都要攻入京兆了。

    虽然代地很重要,但并州更重要,这是一道保险闸,一旦没了,突厥破关而入,能一路杀到黄河边。

    李世民在战场上锋锐无双,但在政事上也是会和稀泥的,建议道:“父亲,不如设河东道行军总管府,以道宗王弟为总管,另遣将领出任副总管,北上代州,主持战事。”

    李渊眼睛一亮,这是个好主意!

    一方面以并州总管李道宗为首,这也意味着一旦出了什么变故,李道宗是有资格总理大局的,另一方面副总管北上代州,就能压得住庞玉、秦武通,不会再令出多门。

    而且这样一来,也不用将秦武通从代州总管这个位置上撤下来。

    李善佩服的看着李世民,也不知道这是房玄龄、杜如晦出的主意,还是李世民这厮自己的想法,堪称两全其美啊。

    李渊在心里盘算了下,想压得住秦武通、庞玉的,而且还要有能力观望战局,既能守御雁门关,也能在适合的时候出兵支援朔州刘世让、李世绩的,这样的大将并不多。

    “怀仁。”李渊看向李善,“赵国公伤势如何?”

    “勉强能行走如常,但难以上阵。”李善坦然直言,这也是事实,苏定方在仁智宫一战中受伤不算太重,但两条腿挨了好几刀,上阵中箭数支,如今起居不难,但上阵就很勉强了。

    李渊有些失望,苏定方本就在代州任职过,本为名将,而且还曾经一度是代州军的主将……不过他心里也有数,即使苏定方无恙,李善也会找个理由婉拒。

    毕竟北地的关内道、河东道四支唐军主力,延州的李靖,并州的李道宗,已经有了一个李善亲卫出身的张仲坚,再加上代州苏定方……那权柄就太重了。

    陈叔达建议道:“或可使霍国公、淮阳王?”

    柴绍、李道玄是如今朝中不多的有过独当一面经历的大将了,柴绍曾经远征吐谷浑,生擒可汗,李道玄虽然在山东下博一战大败,但终究平定河北,而且数年前曾经出任过河东道行军副总管一职。

    “还是道玄吧。”李渊点头道:“毕竟嗣昌脚掌受伤,也行走不便,而且道玄也曾守御雁门关,算是重归故地。”

    李世民在心里琢磨,姐夫柴绍的确行走不便,而且毕竟节制北衙禁军,而父亲选择李道玄,也是有着怀仁的原因。

    庞玉、张公瑾、薛万钧都先后来信,其中张公瑾在赴任夏州之前,赶往仁智宫亲口对李世民提及,虽然已然离开数年之久,但魏嗣王李怀仁在代地依旧声望极隆,李药师远不能抗衡。

    与李善交好的李道玄出任河东行军副总管,奔赴代州,掌控军权顺理成章,是肯定压制得住庞玉、秦武通的。

    不说其他的,当年李善与崔信去马邑招抚苑君璋,就是李道玄守在了雁门关,坚拒襄邑王李神符出兵,这件事在代州无人不知。

    接下来是兵力的调配,粮草的筹集运输,以及军械方面,李善就不掺和了,主要是李世民、杨恭仁、窦轨在讨论,还有今日也入两仪殿议事的新任民部尚书温彦博。

    温彦博明显有些头大,调集粮草是民部的主责,但宜君仓如今空空如也,而华洲的永丰仓相当一部分的粮米都输去了延州道……毕竟延州道那边三四个州府都是年初才收复的,原本在梁师都的治下,基本上没有什么积蓄。

    “幸好当年怀仁与元休都建言军屯。”李渊苦笑道:“否则实在难以供应。”

    当年李善肢解苑君璋麾下,迁居云州、朔州汉民,又用欲谷设从突厥换来了三万汉民,这些人相当一部分最后的结局都是屯田,而并州长史窦静窦元休早年就有这方面的想法,借势也在太原行屯田,如今河东道粮草倒是不缺,比关内道的情况要好。

    只不过军械方面倒是有不少问题,军器监、将作监的存货都不多,因为去年今年都大战连连,而且这方面的职权被少府侵吞了不少。

    李善一边听着,一边想起了那个庐江郡王李瑗,这位郡王依附东宫,在杨文干谋逆的时候被软禁,前不久被罢少府卿,改任命为幽州都督……说的好听,实际上就是赶出长安,撵去河北了。

    或许这也是个漏洞。

    第一千二百零四章 揣测

    临湖殿内,揉着眉心的李渊显得有些疲惫,长时间的议事让他有些撑不住了,毕竟一大把年纪,而且去年天台山,今年凤凰谷,都受了伤,不仅是身体受伤,心神也受创颇重。

    正在小口品茶的李世民也有些疲惫,毕竟这是他第一次真正的处理这么大规模的政务,以往他是没有这样机会的,甚至于他往日征伐沙场,他也并不亲自打理粮草、后勤等事务,那都是由副手殷开山、屈突通等人负责,还有大量的谋士协助。

    与此同时,和李渊不同,李世民还要考虑其他方面的因素。

    这场战事的到来,也意味着持续了多年的夺嫡之争即将落下帷幕,这一点,李渊、李建成心里明白,但李世民还要去考虑裴世矩的可能出手。

    临湖殿内,除了李渊、李世民父子之外,只有李善。

    呃,李善是很轻松的,要不是因为李渊点名,自己也有些事想说,此刻都已经回家去了……也不知道今天中午十一娘的午饭吃的怎么样。

    此刻的李善正在回想两仪殿议事结束后,从头到尾没有说一句话的太子李建成离去时,那略带悲凉的背影。

    李善觉得李建成已经绝望了,历史上李渊站在他那一边,也没能阻止李世民的上位,而这一世,只有李建成自己……还有可能吗?

    裴世矩到底会做什么呢?

    有一点是肯定的,裴世矩一定要借助东宫,他会用什么方式来怂恿鼓动李建成呢?

    “怀仁?”李渊放下手,“道玄北上,代地理应无虞,只看刘世让、李世绩能不能守得住朔州。”

    “朔州不缺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