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廢文網 - 历史小说 - 大明王冠在线阅读 - 第1747章

第1747章

    钱是没有,但礼物还是准备了的。

    胡广送给朱瞻基的是一柄剑,据说,据说是宋时狄汉臣杀阵杀敌的佩剑,嗯,狄汉臣就是狄青,这个礼物就很有意义了。

    朱瞻基一听这剑的来历,就有些爱不释手。

    解缙送给朱瞻基的礼物很别出心裁,竟然是一张交趾全境的详细至极的堪舆图,说这是他在交趾为官多年,在黎利的配合下着人画出来的。

    朱瞻基也很高兴。

    这里面的意思其实不言而喻,太孙注定是大明的天子,那么这封堪舆图的意义重大,既是昭彰当今陛下的功绩,又有劝勉太孙的意思。

    而两人送给黄昏的礼物就比较简单直接了。

    胡广送的是一方北宋时期的砚台。

    端砚中的极品,价值不菲,显然这些年咱们的胡状元在地方当官,没少往自家腰包里捞钱,就是这方砚台,他十年的薪俸也买不起。

    解缙送给黄昏的礼物,是一幅字。

    米芾的狂草。

    在宋字时,解缙开玩笑的说了句昔年袁珙以《清明上河图》赠送镇西公,实乃人画之和相得益彰,镇西公这些年辅佐陛下打造的风华盛世,犹在清明上河图的画境之上,今日送镇西公一副米芾,下官是真心希望陛下和镇西公打造的盛世风华,能如这狂草一般,继续疯狂下去。

    这话简直不要太艺术。

    吹捧黄昏,也吹捧朱棣,关键是不漏痕迹。

    恐怕这话传到朱棣耳中,解缙在政绩上再拿点拿得出手的东西,等六部那边有空缺了,尚书位置大概也就到手了。

    对于这一砚一字,黄昏却之不恭。

    都可以作为传家宝嘛。

    ……

    ……

    一夜无事。

    第二日继续从杭州出发,前往建德,再经过处州,就抵达宁德。

    朱瞻基在车上兴致勃勃。

    手持着胡广赠送的那柄传说是狄汉臣的佩剑,乐呵呵的,说:“这胡广真懂我心,如此宝剑,这大明天下只有陛下值得佩戴,待我到了顺天,便将此剑献给他。”

    黄昏没好气的道:“狄青的剑,臣子之剑,陛下会用?”

    朱瞻基撇嘴,“你知道什么。”

    有宋一朝,能被后人惦记千百年的武将,说来说去也就那么一两个,开国时期没几个,开国之后,就一个岳飞和狄青了。

    而狄青的经历又比岳飞更传奇。

    黄昏耸耸肩,“微臣是不知道,姑且不论这柄剑是不是狄汉臣的,微臣就想问殿下一句,您觉得陛下还会再上沙场么,这剑有什么用?”

    朱瞻基愣了下,“不是还要打日本么?”

    黄昏无语,“你让陛下远渡重洋去打日本?你怎么想的?这件事……别猜了,只有两个人去办,我猜,这两个人一个人是你,一个人是我。”

    还是咱俩搭档。

    当然,这个差事老子求之不得!

    朱瞻基哈哈一笑,“那正好,我就用这柄狄汉臣的剑告诉一下日本倭人,什么叫大明雄风,什么叫正义之剑!”

    黄昏:“……”

    正义?

    咱大明这些年做的事情,如果站在外邦的角度看,怎么都和正义不沾边,不过这嘛,无伤大雅,反正搞文字功夫,咱老祖宗天下第一。

    不想纠缠这个事,问道:“殿下,你现在还可以看看,看看这秀丽江山哪里还有问题。”

    朱瞻基情绪顿时就焉了。

    他真没发现哪里有问题。

    黄昏无奈,也不奢望了,毕竟朱瞻基这个高度,加上他的性情,很难发现自己想让他发现的,朱高炽来还差不多。

    沉吟半晌,“应天的不夜之城,够繁华吧?”

    朱瞻基自豪莫名,“那是自然,万邦来朝,众使见之,皆幕我大明风华。”

    黄昏用手指着外面,“应天是繁华,顺天也一样,现在连杭州都在打造不夜之城,那么殿下看看,这城外呢?”

    可曾有半点不夜之风华?

    朱瞻基笑道:“这是乡野之地,若也要不夜繁华,别说大明做不到,就算再过千百年,大概也是做不到的。”

    黄昏摇头,“确实如此,但大明如今风华盛世之中,重镇城市有着前不见古人的不夜之风光,可这乡野民间呢?秋风破茅草,瓦屋漏天光,殿下,在繁华盛世之下,我大明依然有大量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啊!”

    第1384章 科学治国

    朱瞻基不以为意。

    黄昏忽然问道:“赵二哥的孩子,现在在何处?”

    朱瞻基有点莫名其妙,“在宁德那边,已经送到华藏寺,暂时出家当和尚,等长大了再还俗,还是我亲自过问的事,要不然他也拿不到谱牒。”

    黄昏嗯了声,看了看朱瞻基,欲言又止。

    不想再说了。

    有些东西,还是需要朱瞻基自己去领悟,自己说出来,根本没有任何效果,就像学习一样,对于不爱学的,你老师说得再苦口良心,也是左耳进右耳出。

    朱瞻基心里却像扎了根刺。

    总觉得黄昏有话没对自己说,这就勾引起了他的好奇心,问道:“你到底想说什么?”

    黄昏摇头,“不想说了。”

    看向窗外,远处,一座破烂瓦屋,烈日照射下,分外清晰,黄昏甚至看见了台阶前的破烂簸箕,也看见了一家只穿了下半身的赤脚男人扛着锄头走向田地,也看见了衣衫褴褛的妇人手上抱一个,背上背一个,带着一个小姑娘在房子侧面晾晒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