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廢文網 - 历史小说 - 重生北魏末年在线阅读 - 第713章

第713章

    只要他们不鱼肉百姓,想出仕,便按照才能授以官职,让他们以文官身份参与政事,如高浚、高淹、高浟等人就在外地担任文职刺史。

    要享乐,便为他们操办婚姻,赏赐金钱。

    因而高澄与除高洋、高演以外的其余兄弟关系都很亲密。

    高淯见到了兄长到来,强打精神将手指向襄城王妃怀中的婴孩,想要言语,却说不出话。

    “放心好了,为兄会替你照顾好他。”

    这时襄城王妃抱着婴孩走上前,朝高澄一拜,哽咽道:

    “陛下,夫君此前说过,想起陛下为孩子命名,还请陛下成全。”

    高澄转头看向病榻上的弟弟,高淯没有力气再点头,便与他眨了眨眼睛。

    “高瑄,如何?”

    高澄问向高淯,高淯嘴角微动,脸上泛起一丝笑容。

    高澄从襄城王妃手里接过未满周岁的侄儿高瑄,将他放在高淯的枕边,承诺道:

    “为兄会将瑄儿视如己出,为他封赐王爵,精心教养。”

    高淯闻言,终于彻底放下心来,再无遗憾的他安详地闭上双眼,右手在高澄手中滑落,一时间卧房尽是哭喊声。

    两年前,全元起为高淯救治后,曾向高澄担保,若是静养,高淯还能支撑五年,如今才两年就以十八岁的年纪病故,但高澄也没有泽贵全元起,毕竟人家都说了,需要静养。

    可高淯自知寿数不长,又无子嗣,急切之下,也不顾医嘱,才导致了病情急速恶化。

    但万幸的是终究是留下了这一条血脉。

    娄昭君姗姗来迟,她到达襄城王府的时候,高淯已经气绝。

    高淯生前,最不受母亲疼爱,没想到死后,娄昭君却哭得险些昏了过去。

    娄昭君不再怨恨十八年前的难产,却发现自己再也不能弥补这个受尽委屈的儿子。

    高澄亲自为高淯发丧,追赠假黄钺、录尚书、定州刺史,命礼部议论谥号,最终定下景烈二字,是为襄城景烈王。

    丧礼过后,高澄将襄城王妃唤来,与她道:

    “若是你不愿守节,我许你另择婚姻,瑄儿由我抱入宫城抚养。你若是愿意守节,瑄儿自是留在王府由你教养,可丑话说在前头,但凡有秽闻传到我的耳中,知晓你辱没了淯弟名声,使其为人所讥,非你一人所能承担罪责,必将遗祸家族。”

    高澄的意思很清楚,改嫁可以,但必须断绝关系,他可不能让自己侄儿再让一个继父。

    襄城王妃闻言脸色一变,但随即镇定心神,坚称要为亡夫守节。

    不知怎地,高澄又回忆起了元季艳,终究还是放软了语气:

    “若有一日改变了心意,便大大方方告知我,再改嫁他人为妇,只是不能以淯弟嫡妻的身份使他受辱。”

    襄城王妃自是连声谢恩。

    高澄之所以有此安排,也是可怜这襄城王妃,其实她也不过十七岁,与元季艳丧夫时的年纪差不多。

    叔父高琛能偷嫂,但是高澄却不会对弟媳起意,与元季艳终究只是意外,是特例。

    若这年轻少女耐不住寂寞,不愿孤寂一生,高澄随时可以许她改嫁。

    守节这种事情,需得自愿,不能强逼,否则迟早会有秽闻传出。

    至于高欢的侧室没有选择的权力,怎么说她们也是小高王的庶母,高澄肯定不会放任她们改嫁。

    当然,也无人敢娶。

    处置完丧事,高澄回到宫城即下诏,以未满周岁的高瑄承袭王爵,襄城王妃便也成了襄城太妃。

    与此同时,小高王也没有忘记交待陈元康,盯紧了襄城王府,无论如何也不能使其弟蒙羞。

    昭德六年(533年)九月初七,高澄又下诏书,昭告天下,将于五日后南巡。

    帝王出巡,固然劳民伤财,但新得江南大片土地,必须领大军巡视,以宣扬威仪与武力,震慑人心。

    高澄其实早有南巡计划,只是因高淯之死耽搁了。

    高洋、高演无需宫里来人知会,得知消息,即在府中收拾行囊,这些年来早就习惯了,清楚高澄断然不许他们留在洛阳。

    第四百五十五章 释权

    不出高洋、高演的预料,随行名单确有二人,不过另人意外的是后宫四夫人一并随驾南巡。

    尔朱英娥、宋氏、元仲华自建国以来,便再未出宫,此番能够随行,其实也是借了萧妙淽的光。

    高澄此番南巡,最重要的任务便是安抚江南人心,因此带上萧妙淽,多少也有些作用。

    但小高王不是一个喜新厌旧的人,于是便让四女同行,如此,也可让外界对后位少些猜疑。

    关于皇后之位归属的议论,自蠕蠕公主死后便从未断绝。

    毕竟皇后的册立关乎国本,直接影响储位争夺。

    除后宫四夫人以外,高澄还将堂弟高睿一家的名字添上去,也是有意借这次南巡的机会,与元季艳多多接触,看能否破镜重圆。

    由于高隆之被派往邺城营造行宫,高澄留杨愔、崔季舒、崔暹、赵彦深四人主持国事,以陈元康监察洛阳。

    晋王高孝璋、秦王高孝瑜、赵王高孝琬、鲁王高孝瓘,燕王高孝琮则留在六部,各司其职,就连尚未任事的第六子高孝珪也并未带在身边。

    昭德六年(553年),九月十二,高澄领步骑八万出洛阳,计划经淮南渡江,下江东,再向西行,由荆南北渡,返回江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