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廢文網 - 历史小说 - 历代王朝更迭在线阅读 - 第29章强权政治下的小国

第29章强权政治下的小国

    子越椒,人称斗椒,字子越,一字伯棼。他是若敖氏的后裔,若敖是楚国的先祖,就是西周末东周初时楚国的国君熊仪。熊仪继承君位之后,便开始称为“若敖”,这是楚国历史上第一位有专门称谓的君王。熊仪娶陨子之女为妻,后来生了斗伯比,斗伯比以若敖为氏。他的封地在斗邑,所以也是斗氏之祖。

    斗伯比生了后来任楚国令尹的子文、子玉和任司马的子良。子玉在伐陈过程中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子文把令尹的位置让给了他。子文的儿子叫子阳,后来子阳也做了楚国令尹。子良的儿子是子越椒。子越椒刚出生的时候,子文前去庆贺,看到他之后非常吃惊,说他身形如虎熊一般,声音像豺狼一样,并告诉子良,他看上去有狼子野心,不可以养下来。

    子良不忍杀掉自己的儿子,就没有听从子文的建议。子文一直认为若敖氏一族最终会毁在子越椒手上,直到临死前还很不放心。临死前,子文把若敖氏族人聚集起来,告诉他们,如果有一天子越椒执政,让他们赶紧离开楚国,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被子越椒牵连,并感叹道:“鬼需要有人时常祭祀一些食物,若敖氏家族的鬼以后恐怕要挨饿了。”

    子越椒长大以后,非常骁勇,很善于统兵打仗。三十年前晋、楚两国在城濮交战时,子越椒跟随叔父子玉参与了这场战役。交战中,晋文公兑现了多年前流亡楚国时许下的诺言,主动向后退了三舍之地。子玉不顾楚成王之前的告诫,率军贸然向前推进,被晋军从两翼攻打,最终遭遇兵败。楚军这次失败使若敖氏与楚国其他贵族之间的矛盾被激化。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子越椒在这次战役中的表现可圈可点。

    蒍贾,字伯赢。子文任楚国令尹时,阅兵只用一个早晨,也不经常惩罚士卒。让位给子玉以后,子玉阅兵用了一整天,惩罚了多个士兵。许多老臣向子文道贺,说他知人善任,子文和子玉都非常高兴。在一边观看阅兵的一个年轻人非但不道贺,还嘲讽了子玉一顿,说他既不懂治国,又不懂用兵,带兵超过三百乘就肯定要吃败仗。这个不怕虎的初生牛犊就是蒍贾。

    楚穆王在位的时候,多次派子越椒出使各国。子越椒的蛮横性格逐渐暴露出来,态度经常非常倨傲,令人不快。后来,子阳做了令尹,此时,子越椒是楚国的司马,蒍贾是工正,工正是一种掌管百工的官职。子越椒对子阳不满,若敖氏家族内部发生分裂。鲁宣公四年(公元前605年),蒍贾诬陷子阳,子阳被处死,子越椒被任命为令尹,蒍贾接替他成为司马。子越椒执政之后,楚庄王借助蒍贾、屈荡、子重等人对子越椒进行分权。野心勃勃的子越椒对此颇有微词,鲁宣公四年(公元前605年),他依靠本族人的力量在楚国城邑轑阳囚杀了曾经为他诬陷子阳的蒍贾。

    杀掉蒍贾之后,子越椒骑虎难下。当时楚庄王正带兵北伐,子越椒趁他身在中原,发动了叛乱。他驻军椒野(今河南新野),阻止楚庄王回国。因为子越椒反叛较为突然,楚庄王有些措手不及。起初,作为缓兵之计,他打算向子越椒求和,抓了楚文王、楚成

    (本章未完,请翻页)

    王和楚穆王的儿子作为人质去同子越椒谈判,子越椒却断然拒绝了。他已经做好了武装较量的准备,在漳澨摆好了战场等着与王师决战。

    当年七月,楚庄王带领的王师与子越椒带的若敖氏在皋浒进行了一场殊死较量。子越椒连续两次将箭射向楚庄王,庄王侥幸避过。王师看到来势汹汹的叛军,心里有些害怕,有退却的趋势。为了稳定军心,楚庄王急忙派人去巡视军队,并散布自己编造的一个谎言。这个谎言就是子越椒之前所用的两支箭都是偷王室的,当年楚文王攻克息国之后,获得三支神箭,其中的两支被子越椒偷走,现在两支箭已经用完了,他们再没什么可怕的。

    王师军心稳定之后,战斗力骤然上升,众将士一边擂鼓,一边前进,若敖氏一族大败,子越椒及其同族许多人都被诛杀。当时楚国的刑罚制度与中原诸国一样,实行的都是连坐、族诛,然而子文的孙子克黄却侥幸逃过一劫,没有被楚庄王诛杀。这是因为子越椒叛乱的时候,时任箴尹的克黄作为楚国使者正在出使齐国。

    在返回楚国的路上,经过宋国时,克黄听到了子越椒带领若敖氏发动叛乱的事。他的随从都劝告他暂时先不要回国,克黄却认为自己奉王命出使齐国,如今面对族人叛乱,如果因为害怕受到牵连而不肯回国,是违背出使之命的。如果他现在因为畏祸而不回国,四处流亡,是没有国家会尊重和接受他的。

    出于这样的考虑,克黄以君命为重,回到了楚国。一到郢都,他就主动请罪伏法。楚庄王看到克黄不畏生死,为了向他复命而坚持回国,又联想到他的祖父子文为楚国的强盛而做出的努力,觉得克黄跟子文一样都是忠诚而正直的人。所以,他最终决定赦免克黄,让其免遭连坐。

    楚庄王自即位以后,这是他所面临的最大的一次内部危机。平定若敖氏一族的叛乱,铲除子越椒,消除了楚国王族中的大族对楚庄王王权的威胁。之后,没了后顾之忧的楚庄王开始一心对外争霸。

    春秋时期,晋楚两国的争霸非常激烈,处在两个大国之间的许多小国如陈、郑、宋、蔡等都经历了十分惨烈的战祸。这些小国作为两个大国的附属,没有能力自保,一般是争霸的两方哪方处于上风,就归附于哪个国家。作为晋楚争夺的重点,这些国家总是战火不断。

    楚国陷于内乱时,原本归附于它的陈国在晋国的武力胁迫下背楚向晋。楚庄王平定叛乱之后,就带兵去陈国兴师问罪。陈国在楚国的威胁之下,又不得不背弃与晋国的盟约,重新与楚国结盟。陈国虽屈服于楚国,楚庄王却还是不放心,甚至想把陈国变成楚国的一个县,幸亏被楚大夫申叔时劝阻,陈国才保留下来。

    郑国作为一个比陈国国土面积大的国家,在晋楚争霸中所受的战祸更为严重。从公元前608年到公元前596年,仅晋国就五次对其用兵,楚国更是七次讨伐郑国。十三年中,郑国几乎年年遭遇战祸,最严重的时候甚至遭到两个大国的夹攻。夹存在大国中间的小国永远是没有好的环境的。

    鲁宣公三年(

    (本章未完,请翻页)

    公元前606年),晋国因为郑国背晋向楚而对郑国进行讨伐,晋军一直打到郔地,郑国为求自保,无奈之下与其讲和。当年夏天,楚国就派兵前来问罪。鲁宣公十年(公元前599年),郑国在楚国的武力威胁下与楚国讲和,很快,晋国又联合宋国、卫国、曹国对其进行讨伐,郑国又只好背楚亲晋。当年冬天,楚国就又来讨伐。

    夹在晋楚两个大国之间,郑国从楚会遭到晋国攻打,从晋会遭到楚国攻打,无奈之下,郑国大夫子良提出了“与其来者”的方针,这其实是一种顺风倒的政策,不死守与哪方的盟约,谁带兵来攻打就向谁献上一份礼物,表示服从。子良所提出的墙头草策略是郑国在那种形势下求生存的上策。

    郑国这种巧妙的周旋政策得到了晋国的默许,然而楚国对此却表示十分不满。郑楚结盟之后,楚国看到郑国依然与晋国来往密切,就向郑国发起了进攻。鲁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春天,楚军包围了郑国国都。被围困了三个月后,郑襄公见晋国还是不肯出手相救,就只好亲自到楚军中去讲和。最终,两国订立盟约,襄公的弟弟子良被送到楚国去做人质。

    郑国已经兵败投降,晋国才派荀林父带三军前去救郑。晋军行至黄河,得知郑楚讲和的消息。荀林父准备回师,中军副帅先縠却坚决不同意。他认为要保持晋国霸业,就必须与楚国决战。先縠的行动得到赵括、赵同的支持,他带领自己所属的部队渡过黄河,准备去攻打楚军。荀林父意识到,如果先縠失败,他作为主帅要承担全部责任,而全军渡河,如果失败的话,责任也是众将分担,于是便也跟着渡了河。

    楚庄王在攻下郑都之后,正打算班师回朝,却听到了晋军渡河的消息。楚国大臣伍参看出晋军内部不和,主将荀林父没有威望,觉得这是一次战胜晋军的好机会。楚庄王采纳了伍参的意见,在管地安营扎寨,等待着晋军的到来。其实,楚庄王虽明白这是战胜晋军的绝佳机会,却不愿意与晋军交战,他两次派人与晋军讲和。荀林父同意与楚军讲和,无奈部下已被先縠扰乱,根本不肯听从他的指挥。

    这场战争以晋国战败而告终。这是晋楚争霸以来,晋国所面临的最为惨重的一次失败。楚庄王这次出征的本来目的是为了讨伐郑国,却没想到会意外收获了一个如此大的惊喜。邲之战的胜利一雪三十五年前,楚国在城濮与晋国交战时,遭遇败兵的耻辱。纵览邲之战的全过程,晋军失败并非偶然。晋军内部不团结,将领各怀异心,主帅荀林父毫无威望,不能服众,又无指挥才能,在战场上对敌人竟不设防。

    然而,邲之战中尽管遭遇失败,晋国的元气却并未受到挫伤,只是盟主的地位稍稍动摇。之后,晋国依然有能力与中原诸侯进行争夺。邲之战的失败暴露出晋国内部潜伏的重重矛盾,这次战役是晋楚争霸的一个转折点,自此之后的二十余年中,楚国在争霸中一直占据上风。

    由此可见,夹存于大国之间的小国是如何的不容易。大国之间的名利争斗,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永远不会停止。

    (本章完)

    /104/104501/28130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