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廢文網 - 玄幻小说 - 玩明在线阅读 - 第135章 因势利导(十二)

第135章 因势利导(十二)

    “为什么要往砖窑上浇水?”万磊在建筑工地上视察,发现烧砖的工人正往一个砖窑上不停地浇水,十分好奇地问道。

    “先生,如果不浇水,烧出来的是红砖,红砖是没法用的,只能浇水把这些红砖闷成青砖。”一位老烧瓦工一抹脸上滚动的汗水,解释道。

    “红砖为什么没法用?它们比青砖差吗?”万磊记得后世建房多是用红砖,没人说红砖比青砖差啊。

    “两种砖的强度和硬度相差不多,只是红砖犯忌讳,没人敢用,所以砖窑都要把红砖闷成青砖才能卖出去。”

    “多一了道浇水工艺,这不难吧?”

    “不是不难,而是非常难。每块砖坯都要经过几千度的高温煅烧七天七夜,才能有幸成为青砖。其关键还在于煅烧后的封闷“浇水”过程,如掌握分寸不当,则会变成红砖。浇水的功夫很讲究,一切奥妙就在于这道工序,否则砖子就会变成红砖。是红砖还是青砖?全在这道关隘。浇水多了,砖子会外青色内红色,显得半生而不熟;浇水少了,砖子会外红色内青色,卖相与红砖没有明显区别。”老烧瓦工介绍道。

    “在浇水的时候,先要用泥浆、石头封堵窑门,并放水泡浸封闷后的窑门。砖窑的地平线上,也要筑起一道环绕砖窑的护窑水沟。接着,咱们要合力将几张已泡浸后的旧棉被抬上砖窑的顶端,封堵通红的火焰。成功封堵后,咱们还要下来用水管便迅速朝整个砖窑浇水,每隔一刻钟就要均匀浇淋一次,如此浇水也要七天七夜。通过浇水、泡浸窑门,才能将这一窑五万多块砖熟成青砖。”

    “啊!这么麻烦啊,那就不要烧水了,等砖窑自己冷却下来,红砖也能用的。”连续七天七夜不停地浇水,万磊听到这里,真的无语了,不就是个颜色吗?有必要费这么大的功夫吗?

    “先生,青砖与红砖虽然强度、硬度差不多,但青砖在抗氧化,水化,大气侵蚀等方面性能明显优于红砖。”万磊身边的赤心如是说,他对各种砖材的质量也是小有研究了。

    “只要砖的强度和硬度足够就行,至于红砖的某些不足,并不影响使用,我们又不让红砖裸露在外面。以后不要烧青砖了,都烧红砖。”万磊说道。

    “可是,红砖犯忌讳...”那名老烧瓦工还是有些顾虑。

    “这里是顺天府地界,不是明朝,红砖犯什么忌讳啊?!真是的!”万磊微怒道,不就是个颜色吗?还分什么三六九等,这封建社会也真***混蛋!

    既然大老板不让浇水,那这些烧瓦工也乐得轻松。说实话,谁愿意七天七夜守在窑边不停地浇水啊,这都是被封建统治者给逼的。

    一般说来,盖得起砖房的,都是一些大户人家。人家也怕犯忌讳,红砖烧出来他们也不敢用。这样一来,红砖就等同于废砖。烧出这样一窑废砖,几个月辛勤劳动就打了水漂,不仅仅是劳而无获,还要赔上柴火钱。

    赔钱赚吆喝的事谁也不愿意干啊,所以,浇水闷砖这道工序就成了烧砖工艺中的重中之重。万磊可不希望顺天府本就不多的工匠穷折腾这些没用的,还是让他们赶紧把砖烧出来才是正经,城墙工地上还等着用呢。

    自从送走了刘夫人一行,万磊就开始大展拳脚搞工程,第一个项目就是修城墙。北平城四面土夯墙一下雨就塌,这种豆腐渣工程实在没法给人带来安全感。为此,四千个新弄回来的俘虏被集中到工地上,一部分当起了烧砖工,一部分当起了烧水泥工,一部分当起了砌工,力争在半年的时间内用砖墙把土墙都围上。

    这一项城墙加固工程,最重要的东西不是砖,也不是钢筋,而是水泥。水泥的生产过程一般分为两磨一烧。材料很普遍,石灰石,粘土,铁粉等,这些原料按一定的配比磨细后,在水泥窑内煅烧,成为熟料,再把熟料、石膏、混合材按一定配比混合磨细后,就是水泥。

    煅烧的工艺并不难,其实最难的是那两道研磨的工序。在没有粉碎机的年代,如果用驴拉石磨的方法来慢慢研磨,其生产能力之低下,其成本之高,可想而知。幸好,赤心一拍脑袋,想出了用水磨来代替驴拉磨的方法。

    于是,万磊命人在高梁河改建水坝蓄水,增加水流的冲力,并把几台水磨机装到了水坝上。有了这几台强力的水磨机,水泥才有可能量产,工地才得以开工。

    其实,水资源短缺一直是顺天府地区,特别是北平城的一个难题。北平城市用水有四种:一是居民饮用水,主要依靠井水;二是宫苑用水,由西郊引山泉经水渠导入太液池,因水从西方来,故称金水;三是城濠用水,也由西郊引泉水供给;四是漕渠用水,此渠即大都至通州的运粮河通惠河。由于地形落差较大,沿河设闸通船,所需水量很大。

    四者之中以漕渠用水最难解决,为了使江南的粮食与物资直达大都城中,元朝水利专家郭守敬用京北和京西众多泉水汇集于高梁河,经后海子而注入漕渠。因此,高粱河上游修造了很多水利工程,万磊只是派人在原有的河坝基础上稍加改造,就能做成水坝。虽然没有南方的大江大河的水利之便,不过也凑合能用了。

    另外,水泥生产不只是要用来砌墙,以后还要用来铺设北平城内的各条道路,以改善百姓的生活环境,所以更需要加大生产量。当然,万磊是不会向隋炀帝靠拢的,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这是他一向的准则。

    刘夫人果然没有忽悠万磊,她离开才几天,就有一支晋商队从山西来到北平,这支商队贩来大批小麦,运回去了大批食盐,与此同时,还与北平的燕商达成协议,以后代为走私各种类如煤油蜡烛铁器等物,并以银子来支付。如此一来,顺天府也就有了“外贸”收入,银子不再是只出不进了。

    有了银子,万磊当然不会让这些银子坐地生尘,水泥生产场就是燕商集资建立的。万磊不收专利费,只是约定头一年内水泥厂属于公有,所产水泥全部公用。第二年进行私有化,所产水泥一半作为公用,一半私人贩售。每过一年,征用的公用水泥量减少一成,五年之后完全私有化。

    对于这种方案,燕商会全体成员都乐于接受,毕竟水泥厂是新兴行当,他们所要做的只是注资,一年之后就能获利,六年之后就能得到一座设备完善的大厂子,这种坐享其成的好事,谁不乐意啊。

    至于水泥厂是否真的能给人带来利益这个问题,他们压根就不担心。在他们的印象中,万先生出马,没有办不好的事,炼铁厂这么大的工程他都能搞起来,更何况是个小小的水泥厂?

    赵鸿儒也跟着出来视察砖厂和水泥厂,见这两大工程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回程时又道:“贤侄,咱们现在已经晒出一万多斤盐,并造了六千多口铁锅,照这样的生产速度,只要不出岔子,半个月之后就能完成北元的定量,只是布匹还有一个大缺口。”

    赵鸿儒作为铁铉的师爷,不但自己有钱,还管着顺天府的钱粮帐目,万磊听了他的报告,就道:“这个您不用着急,最多十来日,就会有一批布匹北上北平。”

    “顺天府现有官银十七万两,虽然足够支付布款,只是军费恐怕会有所短缺。”赵鸿儒皱眉道,其实,他作为钱粮师爷的同时,也是北平城最大的粮商,垄断了粮食买卖。而顺天府的行政收入,主要是卖粮款,没有其他生财之道,财政紧缺是迟早的事情。

    “不用银两支付,这一次对方点明了要铁器,这事我会跟铁大人商量,让炼铁厂生产出一批兵器。”万磊低声道,这些兵器,是刘夫人点明要的。

    其实这个老女人还真不简单,她之所以跟万磊合作,就是看中了顺天府有炼铁厂这一点,毕竟造反也是要有兵器的,不然拿木棍跟朝廷拼仗?这也得能拼得赢才行啊。所以,她就向万磊大量定购兵器。

    至于如何将兵器走私南下,这是刘夫人自己的事,万磊也不想过问。反正顺天府已经上了朝廷的黑名单,在万磊看来,只要能给顺天府带来利益,走私盐铁等违禁物也不算什么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