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廢文網 - 科幻小说 - 从陈桥到崖山在线阅读 - 文人之春篇

文人之春篇

    976年10月21日,历史翻开新的一页。38岁的赵光义在他哥哥灵柩前悲恸欲绝,痛哭流涕,要宰相薛居正等国家重臣再三请求,才勉强答应成为大宋第二位皇帝宋太宗。圆满得就像当年陈桥兵变,他哥哥赵匡胤进入皇宫时,有人拿出幼帝柴宗训所写的禅让诏书一样。挑不出任何不是。

    27日,赵廷美(先匡美再光美最后廷美。为2个哥哥避讳)升为开封尹、中书令,封齐王。赵德昭封武功郡王,官职改为永兴军节度使兼侍中。赵德芳升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赵匡胤的皇后宋氏改称开宝皇后。朝中重臣薛居正、沈义伦、卢多逊、曹彬、楚昭辅等也各有加封。11月2日,追封自己的2位夫人尹氏、符氏为皇后。5日,宣布赵廷美、赵德昭2人位在宰相之上。加封2位亡国之君刘鋹为卫国公、李煜为陇西郡公。且从这时开始,先帝赵匡胤及现齐王赵廷美的儿子享受和现任皇帝赵光义的儿子们同等级待遇,并称为皇子。三兄弟的女儿们并称为皇女。以示存亡一体,永无二心。

    在做完这一系列安内的封赏之后,赵光义突然在12月22日将自己哥哥的开宝年号改了。太平兴国元年只有短短的8天。这事很大吗?也许什么都不算。改个年号而已,不会让天下亿万百姓饭碗里多点或少点什么。但要注意我们中国是讲究忠孝仁义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此万世之根基不变之人伦。中国历史上除改朝换代外,没任何一个正常交接上岗的皇帝敢在当年就改变上一代君王年号的。何况赵光义身历斧声烛影继位,本就名不正言不顺,可他就是干了,且照样朝局稳定。历史记载没任何人反对。真的没吗?关于赵大贱人的史料,我实在不敢相信啊!

    做完了这些,赵光义下令远征北汉的军队回国。不得不佩服或羡慕赵光义。佩服的是他选择了这样一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来做他生命中这件最重要的事。羡慕的是他运气实在太好了。他哥哥暴死时居然正是国都军备空虚,握刀子的人少得可怜之际。事实上当时大宋的远征军正在等待一个机会、一个借口、一个人——赵德昭或赵德芳。只要他们其中一个突然出现在远征军军营里,出示一个哪怕是伪造的赵匡胤被害证据,这些人都会为他起兵,杀回开封,夺回皇位。但让人郁闷的是开封甚至整个大宋境内都平静得像潭死水。德昭、德芳、甚至廷美都像人间蒸发了一样,他们乖得出奇。对此,我们还能说什么呢?

    每个人都知道,宋朝是文人的天堂。那么这扇天堂的大门是谁给打开的呢?很多人都会说宋太祖赵匡胤对文人就非常好了。但赵匡胤仍还会三五不时对文人们呲牙一笑——“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这扇天堂的大门是赵光义打开的。他上任后仅2个多月,太平兴国2年(977)正月上旬就宣布——开科取士!文人们,从此你们的春天到了!

    这一次,全国各地所发贡士共5300多人。这些人不管家庭成分怎样,更不管家里有钱没钱,只要学分够,国家就给你出往返路费,支持你进京写论文。紧接着这些人就开始了欢呼——他们做梦都不敢去想,这次录取比例竟是这样高啊!

    这一科,宋太宗取进士109人,进士及第207人,同进士出身184人。共计500人!要知道这数字到底怎样惊人,请回头参看赵匡胤的取士记录:宋太祖一朝,几乎每年都开科取士,但所取极严。最多的一科是975年,共取士31人。最少的是968年,只取了6人。他在位16年多,开科15次,共取士才188人。

    赵光义且下令第一等、第二等进士直接当官。次一等的同进士出身者直接送到吏部,一律免选,优等注拟。太滥了…首席宰相薛居正坐不住了,他上奏——陛下,取人太多,用人太骤了。

    但赵光义理都不理,到这一科新任状元吕蒙正等人向他辞行时,皇帝对他们说“到任上好好当官。如发现什么不便于百姓的事,可尽快处理。不必上报”接着又笑了一笑“众爱卿,你们初次当官,想必没什么钱吧?这样好了,朕给你们每人20万贯作为行装钱”

    他哥哥赵匡胤给他留下了满满登登的封桩库、左藏库,里面金银财宝数不胜数。刚打开时晃得赵光义差点昏过去,这么多钱啊…得怎么才能花完啊?且就在这次开科前,他还有了一大笔意外收入。话说左藏库里面有3个库房,由不同人分别掌管,且货钱与金帛分开收藏。这一年,三库房分官中的礼部员外郎贾黄中要升官外放当知州了。临行前要交割清楚。于是寻查发现一小屋子锁得紧紧的,打开一看,有好几十个大箱子,里面装的全都是黄金。史称“计其价值数百万,乃李氏宫阁中遗物”是李煜带来的——曹彬让他回宫收拾东西。史载李煜真的带了几十箱子黄金进的开封…不管是谁的,这些钱都没入帐(未著于籍)贾黄中报了上去,赵光义等于凭空发了笔横财。所以他有心更有钱给他的文人们不按常理出牌的升官发饷。

    就这样,赵光义继位后的第一科,史称“龙飞榜”的进士们开始了他们的幸福生活:状元吕蒙正、榜眼李至、探花温正舒。进士王化基、臧丙、马汝士、王沔、张宠、陈恕、宋泌、吕佑之,还有张齐贤…

    2月9日,赵光义把自己的名字改为赵炅。日下之火,光华灿烂,似比李从嘉的‘煜’字要好一些。

    赵光义在将自己的天子门生全派下去当官的同时,对一个地方做了重点照顾。派了一叫高保寅的去作怀州的知州。怀州正是河阳三城节度使赵普的辖区。高保寅刚一上任,几乎连怀州衙门里有几棵树都没数清,就立即上奏——赵普犯规了!他什么事都管着我。我请求按太祖定下的规矩“罢节镇领其支郡”赵普都恨不得找块豆腐一头撞死…罢节镇、收支郡,这都是他当年给赵匡胤出的好主意。结果没想到他自己也有当节度使的一天…啥也别说了,作法自毙!但赵普毕竟是赵普。3月,他主动做出了一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堪称找死的决定:他要进京!名义是给赵匡胤发丧,送老领导最后一程。太光明正大了,就连赵光义都没法拒绝。那好,你就来吧!赵光义磨刀霍霍,等着赵普上门试刀!

    14日,赵普来了。啊!你终于来了,知不知道我很爱你?天天都想见你?不用回去了,就留在开封吧!还有,朕要给你个最高官职,三孤之一——太子少保!其他官衔想必你也不会再看上眼了,那就都还给朕吧…当时都有人在暗笑——太子少保?好大的官啊!可请问我朝现在有太子吗?你保个什么啊?但谁也不知道赵普这时心里也是乐开了花。达到目的了。他就是要丢掉这些烫手的官衔,脱离地方,回到开封天子脚下。要知在地方上,有无数混帐无赖们都争着抢着帮赵光义找他麻烦。这样搞下去,终有一天赵光义会理由充分地杀他头。

    与其受小鬼欺,不如直接面对阎王!回到赵光义眼皮底下,一举一动让全天下人都看得见!无论如何,都比不明不白死在外面强!

    顺利拿下赵普后,赵光义又做了2件让历代文人顶礼膜拜之事,让文人们从春天直接进入了盛夏!

    修书,在我们民族文化内核中例来都是件经天纬地的大事。除传承文明的基本功能外,更多的是种象征意义。凡有这种以国集书,继往开来的行为,都代表那个时代是昌盛富足的、当时那位国君是圣明贤良的。如《永乐大典》之于朱棣,《四库全书》之于乾隆。

    3月17日,刚做了5个月皇帝的赵光义命翰林学士李昉等10多人编纂92类、500卷的小说类书《太平广记》和55部、4558类、征引各种书籍达1689种、478.4万字、1000卷的百科类书《太平总类》(赵光义爱读书是史上出了名的。《太平总类》因修成后供赵光义御览,每天3卷,1年看完。因此改名《太平御览》)

    接下来赵光义做了件更大的事——修崇文馆。

    回顾历史,不管国家怎样动荡、生民怎样涂炭,我们从不曾扔下自己手里的书本和心里一直固守着的文化信念!就在五代这样的乱世,都一样存留着“三馆”——昭文馆、史馆、集贤院。它们就是当时官方存储天下图书,集纳世间才俊之地。

    但它们此时早已破败不堪了。宋太宗亲自到三馆看了看,摇摇头走了。随即下令在左升龙门东北为三馆选新址,即日起昼夜施工,不惜成本,要好要快,要比皇宫还要美观精美!就连馆内亭台楼阁的设计图纸,都是皇帝亲自画的。

    太平兴国3年(978)正月,新三馆建成。开光之日,举国瞩目!迁旧馆之书分贮两廊。东廊为昭文书库、南廊为集贤书库、西廊为史部群书。分“经”“史”“子”“集”4部6库图原有12千余卷,平蜀得书13千卷,平江南得2万余卷。又下诏开献书之路,于是三馆篇帙大备,正副本凡8万卷。

    2月1日,刚做了15个月皇帝的赵光义赐名新三馆为“崇文院”借此诏告天下“扬文抑武”的决心!

    就这样,文人们的盛夏来临了,而武将们的严冬就此开始!

    回忆一下一手创立大宋兵制、打压武人气焰的宋太祖赵匡胤,都对边境上军队实行“一国两制”边防军可随意动用当地财政赋税收入、可独立从商牟利、对内对外甚至对异族交易都可,且一律免税。且可随意动用赚来的钱招募勇士、收买间谍、奖励士卒…总之想怎样就怎样。这都不算,赵匡胤在开封城里给这些边关大佬们修别墅,规格之高连施工官员都看不过眼而上报“这不对!都超过皇室成员的规格了”赵匡胤却大骂“不懂就闭嘴!边关将士远比什么皇室重要!急速造来,无使复言”

    到赵光义时代又怎样呢?远征北汉的禁军刚一回国,赵光义就立即向全国所有节度使们下了条死命令——把你们家属的名单全部上报!然后按名单要人,限期到京!把这100多高干子弟都补充到殿前司,去干些承旨之类的贱职,就此圈养!

    这是在做什么呢?人质!对!赵光义已把部下们当成了各封建属国,要他们送自己儿子进京为质。以后听命令服指挥就一切都好。不然你们儿子们就会人头落地。

    是可忍孰不可忍!职业军人们本已开始淡泊的血性杀气被空前的危机感再次唤醒,每个人都不自觉握住了刀柄。但就在这时,京城里出现了一被当时士大夫们所激赏、更被后世文人们全体称颂的“文明”之举。

    国家第一军人枢密使曹彬,无论什么时候,走在哪条街上,只要迎面遇到了士大夫们,他定会“引车避之”武将们的领袖也低头了,且据说是心甘情愿的…这是怎样一盆凉水啊。浇得大宋全国武人们都垂头丧气,心灰意冷。就从这时起,掌管全国军务的枢密院地位,从五代时的领袖朝廷到宋初时的与中书省分庭抗礼,到这时就只能退居次席了。

    有的人忍了,可有的人站了出来。曹翰站在赵光义面前冷笑着说“作诗有什么了不起?以臣看来,那些酸丁们写的还远远不够瞧!请听臣赋诗一首——曾因国难披金甲,耻为家贫卖宝刀。他日燕山磨峭壁,定当先勒大名曹”好诗!赵光义击节叫好。诚然,名将曹翰文武双全,且人生经验丰富,随便意与气合就能成佳句。但皇帝只是叫好,完全无视诗中愤怨之气,转过身来就再次对文人加恩。

    对大宋的重文轻武,笔者还有些其他的理解。诚然政治上,大宋的文官权力要比武将高出百倍等级。但在生活享受方面,那些节度使武将的纸醉金迷比之宰执之类的文人高官却也不遑多让。当年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时就承诺大家高官厚禄。另外这一做法也不妄杀任一位功臣武将。终两宋319年,被杀的大将只有岳飞1人。岳飞之死另有复杂的政治原因,不可据此判断大宋官家们对武将的猜忌之心。总之大宋朝的武将们不必像韩信、徐达一样担心功高震主后的生命危险,且还可享受着骄奢淫逸。这便是笔者对‘重文轻武’这一大宋朝祖宗家法的一点浅见。

    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