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廢文網 - 都市小说 - 百工匠心在线阅读 - 第169章 松风竹炉 提壶相呼

第169章 松风竹炉 提壶相呼

    鲁善工摆摆手,客气道:“这次合作愉快,给小鬼子用不着讲道德,万柳堂也是他们用卑鄙手段抢夺走,现在只不过是物归原主罢了。”

    两人哈哈大笑,能让小鬼子打眼上当乃人生一大快事!

    “话虽如此,但要不是有老弟你的鬼斧神工,败家子岂能轻易上当?”杨兰杰指着扇面,坚持道:“这次算是英古斋和善工堂首战大捷,以后少不了长期合作是不是?”

    这种好事鲁善工自然不会拒绝,随手选出十四幅扇面,故意留下几张价值高的给对方,人家毕竟又出石材又冒风险,反正所有记忆全部吸收,物超所值。

    “好!”

    杨兰杰暗自点头,对鲁善工更加欣赏,不但手艺高超,人品还忠厚,绝对是长期合作的好伙伴。

    用箱子把扇面装起来,清六王、刘墉、郑板桥等名家精品皆在其中。回去留着跟松石苍鹰图一起上拍,最少又是大几百万进账。

    现在眼光越来越高,清代艺术家在鲁善工眼里基本看不上,能收藏的最少也是明代艺术家。

    回到家,把扇面收起来,再次把紫砂壶拿出来,脑中闪过一个念头:文人壶!

    第一次是乾隆三件官窑专场,第二次是何朝宗和玲珑瓷,头二次都是瓷器。

    第三次是松石苍鹰图,字画修复和装裱的代表,那下一次是……

    原本想着是篆刻,毕竟水平已经不亚于家传的瓷器手艺,但如何证明自己的实力是个问题?

    仿古那是无奈之举,为骗小鬼子的下三路做法,如果是善工堂自己推陈出新,现在还差临门一脚,有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感觉。

    现在一口气又开辟两个新领域,紫砂和扇面,再加上篆刻,岂不是三位一体的文人壶?

    上次见到的顾景舟的相明石瓢,不就是紫砂跟书画甚至篆刻的完美结合?

    客去茶香留舌本,睡余书味在胸中。

    就算客人离开,茶渍与茶香还会在紫砂壶上留下印迹,实际上这种悠远,即便和茶分开,茶香,书味,萦绕在心中。历代紫砂正是由于文人骚客们的介入而带有浓郁诗性的韵律味使之历久新弥、熠熠生辉。

    诸如陈曼生、董其昌、郑板桥、顾景舟等等文人的合作参与,使文人壶充分满足追逐传统文化唯美唯雅的心态。

    最早有文人士大夫参与例子是苏东坡,他因为痴迷茶道,亲自设计一款东坡提梁壶,并写下:松风竹炉,提壶相呼。

    再次拿起陈鸣远的莲子壶,他算是历史上承前启后的紫砂巨匠,年少成名,特以表之。看似一位天才紫砂艺术家,其实许多成就与他和文人常联系、互学习、相结合,亦有着不可磨灭的关系。

    先后与陈维崧、汪柯庭、杨中讷、曹廉让等文人相交甚密,在交往过程中,积极将他们对自己所提的意见建议付诸实践,用自己的语言展现在紫砂之上。

    真正把书画艺术中的诗、书、印、境,极其有机地融合到小小一把壶上,可以说正是陈鸣远,奠定紫砂壶与文人创作相结合的坚实基础,开辟工艺品与高雅艺术相交融的广阔天地。

    从他以后,一直影响至今,然后是陈曼生,擅长古文辞,精于雕琢,以书法篆刻成名,其文学、书画、篆刻样样精通,才气过人。

    任地方官时倾心于紫砂,构思出样,请杨彭年等制壶,然后他和幕客江听香、郭频迦、高爽泉、查梅史等作壶铭,世称曼生壶,至今仍是紫砂界的标杆,目前仍未有人超越。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

    文人在紫砂壶上或咏或叹,或雕或绘,字字珠玑,宛如杜鹃啼血,不尽文思,尽付如斯。

    不只是五把传说中的文人壶,两年前顾景舟与吴湖帆、江寒汀等人在1948年合作的一把大石瓢以2450万元落槌,说明市场对文人壶的热烈追捧。

    鲁善工把玩着莲子壶,鼻头传来狮峰雨前龙井阵阵清香,真香是可以入玉,花韵是可以销魂。能感觉到陈鸣远把钟爱一生的书画韵味,渗透到紫砂里。

    那次第,烟水寒笼、朝花夜露,在一把壶上氤氲开来,或许,在洒满阳光的清晨,在雨打芭蕉的夜晚,它们会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

    闭上眼睛,

    用心聆听,

    委婉或者雄壮、缠绵或者激越的旋律,把自己带进唐诗宋词的博大精深,那里的峰烟、古道、长亭、雁群,那里的渔舟、修篁、粉蝶、兰草,都可能融入壶中。

    手中的壶,肌理微妙,意蕴深厚,如霓裳,如水月,如晨岚,如烛影,演绎着优雅别致的风雅韵味。

    霜满弓,声声咽,古人黄鹤已化蝶;泉弦百年,湖畔何人初见月?

    年年春柳、岁岁秋枫,问九洲风涛,谁与和谐?

    偶有一天,苏东坡驾一叶扁舟,悄然驶入太湖,这位旷世奇才与宜兴有着天然的缘份。官可以不做,甚至文章可以不写,而阳羡茶却不能不喝。

    在蜀山脚下讲学,提倡饮茶三绝,茶须阳羡茶,水要金沙泉,壶须紫砂壶。

    郑板桥痴迷紫砂,有首诗曰: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饥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两三寸水起波涛。

    乃性情中人,每次批阅公文、审理案子的时候,心爱紫砂壶,就在案头供着,好端端地替他撑起一股文气。

    鲁善工心中升起一丝明悟,为什么文人都喜欢茶道紫砂?

    明代以后社会风习受新儒学的影响,平淡闲雅、质朴温厚已成为一种时尚。文人们的内心毕竟文弱,受不住镶金错银,更扛不动青铜重器。

    你就是送他一座独善其身的园林,再送他一把无事此静坐,一日如两日的官椅,他们也闲不住!

    如果手上有一把暖心贴肺的紫砂壶,那浑身上下的敦厚内敛、古雅蕴藉,倒是把文人们心鹜八极的意绪收回来些许。

    以绚烂的生命之轻,来拗救严峻的功业之重,可能才是文人的真实写照。

    世道炎凉,人心不古,紫砂之灵性,可以暖手温心,成全一种委托生命想象的大美。品呷香茗,人生感怀寄寓其中,枕石醉陶已经足够,仕林官场已经忘情。

    若果既能诗书立世,又能游戏人生,在一把紫砂壶上寻找入世与出世的平衡点,那岂不妙哉!雅玩居士的百工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