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廢文網 - 历史小说 - 耕耘贞观在线阅读 - 第一百三十六章 幽州的交换生

第一百三十六章 幽州的交换生

    柴米油盐酱醋茶,便是李泰的行政纲领。

    随着煤炭行业在自己手中完成整合,整条产业链从矿石采集,到最终的出售煤炭本身,完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生产链条。

    从此便是能用更低价更优质的煤炭去占领市场,以及培养更多煤业方面的人才。

    对李泰来说,仅是一条产业链自然是不够的,更准确得是自己需要得是一个可复制的产业链条,这样才能够由这些产业链条形成真正的工业体系。

    这样自己才能让煤成为柴的替代品,向整个大唐慢慢遍及。

    当然,李泰清楚,这些煤炭产业弄起来,能营利的现在也就是那些人口密度较大的渭河周围的城市。

    那些人口低于一定的程度,或者没有道路或者河流,纵然煤炭的价格便宜,但算上运费,也不是一般百姓能消费的起的。

    不过,对现在的李泰来说,最重要得并不是把这种模式向全国推广,而是借助这模式尽可能培养足够的熟练工人,以及以及积累相关的技术经验。

    毕竟只有整个煤炭产业具有可复制性,那向全国推广时就会轻松很多。

    当然,李泰最希望朝廷的钢铁行业能给自己掌握,从而形成哪怕最初步的煤钢混合体。

    但就现实来说,盐铁两项国家专营,自己不可能无端端拿到手的。

    不管怎么说,随着三月份的到来,整个朝廷陷入到了最安静的境地。

    没有谁再关心分封,也没有谁再来算计,因为整个朝廷全部都为了顺利春耕开始运转。

    莫说百姓在这时候忙得没休息,就算是官员也一样是脚不沾地。

    在繁忙工作中,整个大唐可谓欣欣向荣,都在无比辛苦劳作。

    “我们还是要种田啊!”来到幽州的刘仁轨,在这时候忍不住吐槽。

    对比起那些从幽州换到高陵的学生被丢到郑白渠项目的施工现场搬砖,而来自高陵的学生来到幽州后,所拥有的任务一样在种田。

    “还好!”王玄策一脸从容道,“我们只是撒草种,不需要去像种植粮食一样去管理。

    等到它们长高了,就去割一茬,等到它恢复了再去割一茬。

    然后挑选出最适合的草种卖给那些游牧的异族而已,这可比种田轻松多了!”

    “是是是!”刘仁轨感叹道,

    “没想到当初越王在朝廷上提出来的牧草政策,居然已经在幽州这边进行尝试了。

    在高陵时我压根没见到这些,还以为当初的越王只是说一说而已!”

    “牧草计划?”王玄策听到刘仁轨的话愣了楞,好奇道,“什么牧草计划?”

    “就是控制北方异族的一种手段,当初虞国公和魏秘书,因为怎么样安置东突厥的事情进行了争论,最后越王便是提出了这么一个计划。”

    刘仁轨解释着说道,

    “让异族不再逐水草而居,而是让他们定居下来,看起来已经在幽州这边开始试行了。

    好了,这些草种撒完,回去了!”

    说实话,相对来说培养草种算是最简单的活了。

    即使如此,第一年看着这些可以拿来做耕地的土地,大面积的用来进行这种草种的培养。

    说实话,很多种田百姓还是很心疼的,甚至如果不是李淳风强行通过命令,这么干怕是会被庄稼人给打死!

    但没办法,这种东西终究是要进行试验的。

    如果不进行大规模的实验,采集到详细的数据,那根本就没有办法从中挑选出最适合牲口食用,且产量最佳的草种。

    因为是为了模仿在自然环境下,这些牧草的成长状态,所以也不需要怎么样进行照顾。

    基本上撒一把草种,自然生长就好,所以,今年的耕地只能当做休耕了。

    这时候,最重要的倒不是照顾本身,而只是需要定期记录各种数据就好。

    所以长安来的这一批交换生,基本上都放在这项目了。

    等到一行人完成撒草种的任务,回到幽州学府中,李淳风倒是在这时候找上了两人。请下载小说app爱读app阅读最新内容

    毕竟李泰在信中说了,要多多照顾两人,所以李淳风自然听话。

    “祭酒,您找我们二人有事?”两人回到了学校,便是第一时间被通知李淳风来找了。

    “坐下坐下!”李淳风从容的招呼两人道,“这次找你们来,是因为学校准备尝试在津口附近养殖些可食用的水草,便想问问你们这批学员感兴趣吗?”

    “可食用的水草?”听到了李淳风这话,两人都不由面面相觑没想到这东西。

    “越王来信里面提到的!”李淳风道,

    “寻找一些最好鱼跟人都能够食用的水草,培养起来之后或许能够作为海边的菜蔬食用,毕竟能够节约一分耕地粮食总归是好的。

    更重要得是,越王提议将来拿下高句丽,那这片海洋也算合围起来,这整个能成为一个巨大的养鱼池塘。

    到时候说不定能研究一下人工养鱼,就跟种田也一样培养出一些味道鲜美的鱼来。

    而要养活这些鱼,那就要准备好这些鱼的伙食。”

    说实话,对李泰的提议李淳风虽感觉李泰有些像疯子,毕竟鱼不够吃直接就捕鱼好了,何必还要去慢慢的培养,大海这么大,难道还怕这些鱼给捕杀干净了。

    但没有办法,李泰就是喜欢这么一个调调。

    先是弄出粮食,然后用粮食去进行养殖,比如当初的养鸡,现在的牧草计划,以及这么早规划所谓的渤海养鱼,差不多都是一个道理。

    “拿下了高句丽吗?”王玄策与刘仁轨都不由几分的发蒙,这问题他们可从没想过。

    毕竟自从高句丽独立以来,隋朝为了将它重新纳入华夏版图,几乎是进行了三次征伐。

    而三次后整个隋朝就散架了。

    这样的情况之下,唐人对高句丽多少有几分心理阴影的。

    某种程度来说,李世民打东突厥几乎没什么阻止,但如果是打高句丽的话,阻止的人绝对是前赴后继。

    毕竟当初的隋朝说没就没了,他们也怕唐朝重蹈覆辙啊。

    不过,大唐或者任何一个华夏政权,收服高句丽那一片几乎是一件必然的事情。

    因为那片区域非常容易产生一个威胁中原政权,这点不论是宋朝的覆灭,还是大明的败亡,都清楚记录了那片区域对中原文明的威胁性。

    只不过,现在历史还没发生未来的故事,但只要战略目光还可以的人都会明白那一片区域对中原文明的威胁,尤其是文明越高,这种威胁性也越高。

    “大唐与高句丽必定会有一战!而我大唐必胜!”李淳风无比自信的说道。

    李淳风来到涿郡,尤其见到大唐船只在渤海上航行后,便无比肯定了这一点。

    因为幽州成不了华夏的屏障,只要高句丽反应过来,狂点航海术,以一个顶尖王国的水准,想要研究出跨越渤海的船只真不是什么难事。

    到时候,从幽州到青州的都会进入高句丽的进攻范围,这危险性足以让任何一个大一统王朝难以忍受。

    而这点在当初还没点海军这技能时大唐倒没什么觉得,但在李泰提出了水上补给计划,李靖完成水师到海军转职,以及李德謇开始率领这一支海军开始训练。

    一步步下来,不论是李靖,还是李世民都非常清楚,高句丽的问题需要摆上日程了。

    听到李淳风如此坚定的话语,不论是刘仁轨还是王玄策却也是热血沸腾。

    刘仁轨站出来道:“玄策,你有语言天赋,善于同异族打交道,你便留下来继续完成草种记录,还是让我来尝试这个水草养殖的工作好了。”

    王玄策没想到刘仁轨居然抢先了一步,张张嘴吧,到底没有跟刘仁轨争抢。

    无奈的点点头,还是继续把手上的这个草种计划给完成掉吧!

    李淳风见到两人做出选择,到也不再多说什么废话,只是交给了刘仁轨一份推荐信,让他先去李德謇的水师中报道了。

    因为水师算是幽州学府的投资人之一,所以一般海上项目的学生都需要在水师上走一遭。

    拥有合格的水师素质,以及从水师薅点退役的船支下来,就算是教学了。

    毕竟李淳风是穷逼,总不可能每个学生就准备一条船吧,李淳风哪来得那么多钱糟蹋。

    还不如丢到水师里面,从头到尾的进行系统培养,然后让李德謇抽走一部分人高马大善于作战的,剩下来一部分被淘汰掉的人,则投入到生产上。

    而靠着这样的合作方式,李德謇水军中的幽州学府的学生比例,实际上是逐渐增多的。

    因为李德謇也发现了,这些人在学校里面走了一趟,明白了读书写字,好像在组织力与纪律性上比那些老兵油子要好的多。

    尤其海军是个技术性的兵种,很多对船只的技巧经验,远远比生死搏杀留下来的经验要更加重要。

    生死经验可以从不断剿匪中积累,但读书识字的机会,在这社会不是你想学就能学的。

    不过不管怎么说,整个大唐的水师随着幽州学生的加入,也让水师更具有组织力。

    而此刻远在长安的李泰,因为整合关中地区煤矿的事,却前后忙了三个月时间,总算搭建出了一个完整的框架。

    提了几位主管让他们把这整个煤矿体系运转起来,李泰也不敢确保这东西能够运转到什么程度,不过先运转着也就是了,大不了出了问题再调整好了。

    自己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尽可能降低煤炭成本,然后出售煤炭,以替代百姓手中的木材。

    不过,百姓还没有享受到低廉的煤炭价,但自己手上的浴室、桑拿、开水店铺等等的以售出热水服务为主的产业,只要在水边的,基本都享受到这波煤炭价格降低的福利。

    李泰稍稍合算了一下成本,再看看这整个关中所有热水服务的产业,不免有些发愣。

    因为整个体系是近乎闭环的,扣除掉人工费用后,自己好像不知不觉又赚到了一点点。

    这整个热水体系所带来的收入,不说什么额外影响,单就是纯粹销售利益,每年已有破三千万文的趋势了。

    三千吊钱已经不算少了,更不要说热水产业所带来的其他衍生产业,那收入就更值钱了。

    李泰看着自己算出的数据,微微眯起眼睛:

    “吃了渭河的红利感觉有些多了,看起来要向着周边的州道去发展了。

    钱这种东西,还是快点用起来,留在手中意义不大!”

    当然,这句话是对于资本家来说,但对个体的人来说,因为手中的钱就等于是自己对抗整个社会安全的资本,手中多留点钱终归是不会错的。

    至于为什么不向郡县去发展而是向着州道去发展,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州道间的道路朝廷到底多少是会有维护的,但郡县间的道路维护的程度就会明显下降,至于乡村到郡县的道路,那就更不用指望了。

    而对李泰来说,交通所带来的运输成本问题,才是最限制自己煤炭体系发展的阻碍。

    如果自己是皇帝的话,这些问题自然可以解决,一个命令下来修路也就是了。

    但问题是自己只是皇子,总不可能让高陵的徭役去修其他郡县的道路吧。

    所以,除了整个郑白渠区域到高陵的道路,李泰准备让高陵徭役们顺路的修一修,可以在这些地方买卖煤炭。

    至于其他的地方,还是以州道为目标进行规划吧。

    而随着李泰把这些事情全部都安排完,杜楚客找上李泰道:

    “越王,今年小麦收割了,丰收!又是大丰收,这势头比去年的要更加好!”

    李泰听到杜楚客这话,心中一喜道,“这都五月末了,马上准备好收割。

    上书给朝廷,告知高陵丰收,另外通知阎郎中。

    他欠我的那一幅画,这一次可是要交给我了!”

    李泰马上把这件事情通知给朝廷,这次丰收,便能证明自己农业学府的种植技术的确优秀,同时,自己的农官计划,也能随着这次丰收而推行开来了!倚夜听雨的耕耘贞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