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廢文網 - 历史小说 - 朱厚照:朕的庙号最次也得是圣宗在线阅读 - 第245章 杨慎见闻记(五)

第245章 杨慎见闻记(五)

    吏员递给了杨慎《蒙生拼音手册》。

    “蒙生”,就是小学生。

    杨慎拿起来,张志和凑上来,快速的跟着阅读。

    因为有洪武正韵的缘故,所以朱厚照进行编订的时候,是严格按照声母、韵母来写,反正进行了表格化之后,对照就能清晰起来。请下载小说app爱读app阅读最新内容

    杨慎蹲下来,抓起一根木棍,在地上尝试写了起来。

    比如写:藩。

    切是甫烦切。

    然后注音是ㄈㄢ,拼音是fan。

    等写完,杨慎一下就明白了:“原来如此!注音是将字的音韵进行拆分,将一些约定俗成的韵部,单独标识出来,识字之前,只需要认识注音字符,然后将这些字符当做反切使用的字,两两甚至数个环环相扣,配合音调发音,就是正确的读音。至于拼音,明显有问题,ie为爷的发音,那为什么要写成ye呢?”

    吏员一听,微微一愣,接着笑道:“这个陛下还真说过。'知蚩诗日资雌思'等字的韵母用i。

    此外i行的韵母,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写成ye(爷)、

    u行,即u变成wu(乌)、ua变成wa(蛙)、uo变成wo(喔)等等。

    至于ü行也是如此,ü变成yu(迂)、üe变成yue(约)、üan变成yuan(冤)、ün变成yun(晕)。

    最后是一些特殊的变体,iou、uei、uen前面加声母的时候,写成iu、ui、un,例如:niu(牛)、gui(归)、lun(论),以此方便记忆。”

    杨慎点了点头,有点诧异这套拼音体系,居然是朱厚照搞出来的。

    这就能说明,朱厚照的实力了,声韵学都懂!太可怕了!

    杨慎是才子,博采众长,这么一问,众人也都反应过来。

    不管是切韵还是反切、注音、拼音,核心都是在于,如何让这个字的读音,被人所记忆。

    而切韵的痛点在于,你得提前知道其他字的读音,才能进行反切。可是语言是会变化的,文字则不会,这就是为什么现代汉语和中古汉语,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明代正德年间,北京的官话已经是现代北京普通话的祖先感觉了,只有词义不同,这个就是训诂学的内容,跟声韵学无关。

    因此站在北京语言的角度来看看,相差真的不算大了。

    但《洪武正韵》被一心复古的朱元璋搞得……太难懂了。

    所以从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就官方考试的时候用之外,其他时候都不见得会用。

    至于其他方式,如注音,其实就是一套反切法,只是将常用的韵部编纂成字符,接着进行拼读,能省下你对于不识的字进行查找的时间。

    而拼音,朱厚照基本上照搬后世自己的学习、结合明代的音调,虽然很多内容其实错漏百出,但朱厚照压根没打算将这个当做定本,还需要修改。

    这一次,只是明晰了规则而已,毕竟这个时代可不是后世那般的音调,还是很多不同的。

    因此,不少人看着这些注音、拼音,眼中带着惊异和警惕。

    没错,他们在警惕,因为这套体系如果推广出去,那么对于大明的教育事业精英化是灾难的。

    当人人都能读书的那一刻,读书人一多,他们的优势不再。

    毫无优势,就得任人宰割。

    “此法还是不妥,在下认为还是要请陛下停办。”有人开始站队了。

    “那你们自己去写章疏奏折与陛下。”吏员伸手拿回书,冷笑道,“北京翰林院的那批录科进士,已经开始编修《正德字典》,按照陛下的意思,字根据部首进行收入,分为三级,总计一万字,并且作为标准字体进行推广。

    从而废黜相当一部分的异体字、非常用字。也就是说,往后想要科举的学子,都必须学《正德字典》里的一万字,不得使用异体字和非常用字。”

    “……”

    这群人一愣,接着一个个表情凝重了起来:“如此重要的事情,为何我们不知?”

    “不知道,反正已经开始编修,长达半年之久了。听说有相当一部分字体,会被简化,从而提振孩童学习书写的速度。此外就是,这套书,采用了你们现在看到的三种注音方式,以此来进行推广训读方式。我在这里,教导孩童一个月,他们已经完成了一千二百字音的认知,最多半年,他们就能开始掌握造句和文章。”

    “也就是说,只要学会这些字,哪怕他们考不了科举,也能认识生活常用的物品写法,这对于盛世而言,更进一步!”

    文吏带着崇高的肃穆,参赞皇帝的政策。

    张志和们很开心:“不错!盛世光景!若是能推广天下使用,那真是好事!”

    “当然是好事!”文吏继续道:“镇国府旗下所有乡镇,都已经开展扫盲、夜校行动,不求他们能读四书五经,但基本的理解要知道。现在朝廷急缺大量教师,若是你们有兴趣,不放下值之后,来小鹅村协助教导一二。或是算学、若是文章,哪怕讲讲故事给他们,他们也会很开心。”

    “可也!”张志和很有兴趣,“在下可以与他们解读朝政,化解误会!”

    “如此甚妙!”文吏大喜,与张志和约定了时间。

    至于王重民,他站在角落,身边也出现了一群人,与他一般,反对着拼音、注音等事物。

    他们上岸了,于是就想着摁死下边的人。

    于是在这群人谈论的时候,杨慎无聊,就去找村口老人谈了一下今年的粮价。

    “这位上官,不是我说,今年比往年光景,那是好太多了!不过听说,明年就没有这个高价了!唉,也就是一年,倘若能多几年,那日子可就好过太多了!”

    “就是啊!我家的孙子,就靠今年的粮产,娶了媳妇!”

    “我家也是!哈哈!我还扯了两匹布,就等着抱孙子的时候做衣服呢!”

    ……

    “也就是说,农人、正韵、教学,百姓都十分欢喜?”

    杨廷和拿着杨慎抄录回来的《蒙生拼音手册》一边看,一边问。

    “是啊,镇国府麾下乡镇,已经开始运转,明年开始,就会进行集中运作,日子不会如同今年一般,但对于那些佃户来说,陛下似乎并不打算征收重税,而是打算对地方进行激活。只是,江南今年受创严重。大量工厂倒闭,城内和城外,完全是两个模样。”

    杨慎回答。

    “嗯,城市的模样,陛下也与我们说了,江南大而不强,才是陛下此行的目的。江浙百姓,太过依赖手工业,而手工业聚集大量人口,所产出的部分,一分钱都没有进入朝廷的口袋,反而全部入了地方地主手中。这一次的期货,倒下的也都是贪心的家伙,余者,也都卷了钱,赶紧离开了江南。”

    杨廷和拿起笔,开始尝试拼写。

    大约二十分钟之后,他突然说:“这个注音拼写速度最快,但佛郎机文字却很好进行变音,各有千秋啊。”

    “儿子也是如此觉得,注音本质上,还是切韵的手段,只是将声、韵部进行了固化,这就导致了有些字,在地方读音不同,容易产生……怎么说呢?儿子请了一个福建人读这些字,若是用注音的手段,他读出来的音,总觉得怪怪的,有一种……”

    “嗯,广东读出来也差不多,与梁叔厚交谈的时候,总是需要瞻前顾后,才能通达他说了什么。”

    杨廷和吐槽起了梁储的口音,蒋冕从小生活在云南,那边很多的西迁军户,所以口音经过百年交流,基本上与大明的《洪武正韵》一个体系。

    而梁储则是广东土人,粤语口音还是蛮重的,对杨廷和他们这些川渝、江北的百姓来说,难受得很!

    “但这些东西,也只是辅助识字,不可作为本字使用。”杨廷和摇了摇头,“只希望陛下不会这般做。”

    “陛下断然不会这般做。”杨慎摇头,“陛下已经开始编修常用一万字的字典,准备对现行各种字体进行正义,往后科举,读书,坊间印刷,都必须采用《正德字典》作为锚定,只怕接下来,大明上下的文章,都要进行整顿了。”

    “文章吗?”杨廷和闻言,嗅到了一丝丝不妙的感觉,“我入宫一趟,你先回去休息吧。”

    “是。”倦鸟落旧林的朱厚照:朕的庙号最次也得是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