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廢文網 - 历史小说 - 明左在线阅读 - 第221章 真理

第221章 真理

    登莱本来设有巡抚,王廷试出事后,在袁崇焕的要求下取消了。

    孙元化是登莱重设之后的第一任巡抚。

    他在来登莱之前就思虑过,该如何打开局面。

    如今看来,上任的第一战很不错。

    一战全歼登莱白莲教乱贼,彻底平定地方,这个政绩是稳稳的了。

    虽然打仗的是东昌协,是左梦庚,他全称只是观摩,连策划都没有参与。

    但外界不知道啊。

    更何况以明朝官场的规矩,巡抚指挥作战在所多有,肯定会有许多人将此功劳按在他的头上。

    孙元化是耿介之人不假,但也不是不知道变通。

    左梦庚没说,他便将此功劳领了。

    左懋第的大义灭亲,又给了他第二次施展的机会。

    他二话不说,让人将左懋泰抓了,过后严审。

    谷二中并不知道其中的弯弯绕,看到新任巡抚大老爷一上任就把坑害自己家破人亡的左懋泰抓了,狂喜之下,跪倒在地,叩谢不已。

    “多谢青天大老爷,多谢青天大老爷。”

    孙元化却没有任何喜色。

    抓了一个左懋泰有什么用?

    方今天下,又有多少个左懋泰?

    即便是左懋泰,也是因为左懋第大义灭亲,他才能痛快下手。

    其他的大族会有这种觉悟?

    不知道为何,孙元化深深的疲惫感背后,竟然发觉左梦庚的做法似乎更好。

    一场风波过后,左懋第总算是缓了过来。

    他朝孙元化、左梦庚、张可大等人拱手邀请。

    “诸位大人、将军远道而来,解我登莱之围。登莱百姓感激不尽,还请入城,让吾等款待一番。”

    孙元化正有此意,闻言欲动,结果却发现左梦庚和黄宗羲稳如泰山。

    “中恒,太冲,你们两个可是莱阳的大恩人。走吧,跟老夫进城。”

    左梦庚却摇摇头,指着远处喧闹不止的俘虏。

    “孙叔父,小侄乃是客军,按律不得入城。再有,还有这么多俘虏需要甄别。城,便不入了。”

    见他大胜之后竟不居功,还要一心谋事,在场诸人都觉得不可思议。

    沈迅钦佩之余,问道:“左将军,可有什么需要我们本地之处?”

    左梦庚想了想,拒绝了他的好意。

    “莱阳已经残破不堪,剩余之人求活尚且不易,便不劳烦各位了。”

    见他连牵累地方都不愿做,莱阳众人无不敬服。

    往日官军来往,地方最是头疼。每每都被骚扰的不轻,以至于百姓见官军如见匪,胆战心惊。

    索要粮草、抢夺财物,都是司空见惯。

    如有哪支官军只是如此,本地都要弹冠相庆。

    可左梦庚和他的部队,连索要粮草都不做。

    左懋第打起精神,关切问道:“如此多的俘虏,倘若没有粮草,将军只怕弹压不易。”

    左梦庚笑道:“粮草问题,我军早有准备。最迟今晚,便能送到。”

    他又看向孙元化。

    “叔父,这些俘虏大部都是本地百姓。要如何安置,还得听您示下。”

    说起这事,孙元化无比头疼。

    从他本心而论,他当然希望把这些百姓都留下来。

    莱阳、莱西经此一战,已经残破不堪,人口仅存三、四。若要休养生息,必须得有足够的人口。

    可这些俘虏在本地制造了如此大的杀孽,和本地人之间早已成为血仇。

    将他们留下,只会变成更大的麻烦。

    再一个,留下这些人,就得有粮食。

    他有嘛?

    并没有。

    “中恒可有安置之策?”

    左梦庚就知道他没有办法。

    这是阳谋。

    如今山东一地,有能力安置这些乱民、百姓的,只有他。

    “经白莲教此番祸乱,只怕各地都已残破。来年粮食、税收必将锐减,当务之急,是要让这些人安顿下来。有吃食果腹,还得有所营生。小侄打算将他们送到临清去,那边有不少工坊,甄需大量劳力。”

    孙元化真是无比痛苦。

    他深深明白,这些人一旦送去了临清,又有不少人会变成左梦庚的兵力。

    如今的左梦庚都已如此难治,倘若再要壮大,这个大明难道……

    自从黄宗羲自报身份后,莱阳士人对他的热情立刻超过了左梦庚。

    左梦庚再名满天下,也是武人。

    黄宗羲却不同。

    忠烈之后,江南翘楚,东林新锐,正是左懋第等人倾慕的对象。

    蒋垓凑上来,诚意相邀。

    “我等莱阳士子,每日里勤奋苦读,研习文章,对东南风华倾慕不已。东林、应社、几社等贤达更是吾辈楷模,只恨无缘。今日黄兄在此,还望多多惠赐,增长我等学问。”

    黄宗羲凝神看去,只见莱阳诸子全都殷切不已,不禁摇头。

    “东南哪有什么贤达?不过是一群夸夸其谈之辈。写两首酸诗、青楼里薄点幸名,于国于民何益?”

    左懋第等人纷纷变色,没想到他会如此说。

    原以为他来自东南,必像刘宗周、钱谦益、张溥等人一样才华横溢,满腹经纶。

    却没有想到,在他口中,东南无一人杰。

    沈迅有点接受不了,斟酌着道:“东南贤达之学问,我等偶有所得,获益良多。黄兄缘何说……说……”

    黄宗羲却直锐的多。

    “文章、诗词写的再好有什么用?能挽救这日渐颓唐的天下吗?东南那些名妓的诗词写的也很好,看起来忧国忧民,可能让百姓增一产出否?”

    莱阳诸人备受冲击,完全没有想到,黄尊素的儿子居然看不起学问。

    可他说的话,仔细品味又发觉很有道理。

    经过这许多事,黄宗羲也发现了,这些士子并不坏,语气也稍微缓和了一下。

    “我家参座说过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天底下最大的学问,特别是治国治民的学问,都是要亲自去做、去体验,才能够感悟和领会。写文章,不过是空谈罢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莱阳诸人默默品味这句话,愈发觉着这朴素的言语中,似乎蕴含着人间大道。

    只是他们还不到能够彻底掌握这个真理的程度,愈发显得迷茫。

    黄宗羲绝对是一个很好的先行者。

    他对几人道:“你们如果真有匡扶天下的志向,那么最需要做的,就是脱掉你们的长衫,扔掉空洞虚幻的书本,双脚结结实实踩在地上,去走进最普通的百姓中间。去看看他们怎么了,他们最需要什么,你们也就能明白这个天下为何变成了这般模样。不要眼高于顶,也不要只看着朝堂和皇帝。他们都是神仙,哪里了解人间疾苦?”

    听他言语之中直诋朝廷和皇帝,莱阳诸人却不禁热血沸腾。

    明末思想混乱,各种声音甚嚣尘上。

    黄宗羲这话实在算不得出格,而且配合上前面的部分,又很令人信服。

    今天对他们来说,绝对是意义非凡的一天。

    不但莱阳得救,从生死边缘活了过来。又从一位真正地实践者那里,听到了大道至理。

    眼看着黄宗羲要随左梦庚而去,那飘荡的衣袖让几人颇为惊奇。

    “黄兄,你的手臂……”

    黄宗羲转头,傲然一笑。

    “清水关下,这条手臂换了八个鞑子。”

    刹那间,一股凛然冲天的杀气逼得几人站立不住,竟只能仰视已经远去的同龄人。

    左懋第只觉得胸臆之间有股气在横冲直撞,令他片刻不能安生。

    “当年黄白安公慷慨就义,名动天下,激励我等奋勇直追。不想黄太冲更青出于蓝,弃笔从戎,血战鞑虏。诸君,黄太冲说的对,当今世道,读书读的再多又能如何?这天下间还少了读书人吗?朝堂衮衮诸公,谁不是学问精深?可他们挽救了江山、黎民吗?”

    姜埰也差不多。

    “往日里大来与我等交往,又何尝不是天下、社稷挂于嘴边,然其所为,残民以逞。可见这读书,死读书,光读书,是不成的。”

    说起左懋泰,几人全都痛惜不已。

    要知道,左懋第正是与堂兄弟左懋泰、左懋芬、左懋桂、左良辅等一起,加入了山左大社,才开启了立志之机。

    回想往日,他们这些人除了交游聚会、切磋学问,评说时政外,又何曾关注过平民生祉?

    黄宗羲说他们眼高于顶,恰如其分。

    左懋第羞愧于往日的浮躁,下定了决心。

    “诸君,我打算去追随黄太冲,你们呢?”

    张允抡迟疑道:“今年乃乡试之年,仲及你不考了吗?”

    左懋第哈哈大笑,隐隐有突破的迹象。

    “黄太冲又有何功名?可他所作所为,难道不是男子汉、大丈夫?要我说,大英雄诚如是。区区功名,考了又如何?不过又是宦海一蝇营之辈。岂能与拯救天下相比?”

    姜埰、蒋垓被他所激,纷纷附和。

    “仲及,我们与你一起去寻求大道。”

    沈迅看看几个至交,咬咬牙,终于有了决断。

    “罢了,罢了,今生便陪同你等任性一回。”

    张允抡看着神采飞扬的几个朋友,一时间竟满腹苦涩。

    他和四人不同。

    左懋第四人全是大族子弟,即使不去考取功名,也不愁吃喝,照样生活优渥。

    可他却担负着家族兴旺的使命,无法选择。

    一想到从今以后和朋友们分道扬镳,张允抡不免悲从心起,茫然若失。鹤城风月的明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