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廢文網 - 历史小说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在线阅读 - 第三百二十四章 朝廷又穷了

第三百二十四章 朝廷又穷了

    晋商入京,声势浩大,仅仅是战马拖成的三里商队,便足以让所有人为之侧目。

    一时之间,晋商之名传遍京师。

    常千里、侯西域等人带来的北方货物,更是引出热潮,特别是一些官宦之家,尤喜北地皮革,虎皮、豹皮、貂皮……

    后世可以被抓起来判刑的货物,堂而皇之地成为了东水关、江东门、中城各大商业街。

    一些人想要染指战马,结果被徐辉祖的几个跟班追了半里路,朝廷的东西你也想截胡,不想活了?

    小教场。

    徐辉祖看着眼前五百高大的战马,眉毛不断抖动,笑意堆在嘴角,对常千里道:“不错,很不错,这些战马是你们献给朝廷最好的礼物。”

    常千里将目光从战马身上移开,看着满意的徐辉祖,道:“府事大人,晋商一心为国,愿为朝廷效命,只是出关前事,朝廷是否可以宽待……”

    徐辉祖摆了摆手,止住了常千里,走向一匹骏马,道:“我只是中军都督府府事,负责接收与检查战马,至于其他事情,需要你与兵部、内阁去谈。”

    常千里脸色一凛,这刚收了战马,就打算推诿搪塞了?

    找兵部?万一人家不理睬,找内阁,人家不让进门,这战马岂不是白送了?

    徐辉祖拉出一匹高头大马,火红的鬓毛浑如烈焰,体型俊逸,健硕有力,不由赞道:“这是一批宝马。”

    “大人,还请帮我们晋商开一条活路。”常千里从袖子里拿出了一个小锦囊,借马挡住了其他人的视线,低声道:“这是难得一见的东珠,特送给大人做点首饰。”

    徐辉祖顺手放到了袖子里,道:“既然如此,你就随我入宫吧。”

    “啊?”

    常千里惊讶至极。

    入宫,去见皇上?

    这个忙是不是帮得太大了一些。

    徐辉祖命人牵过自己的战马,然后握着红鬓马的缰绳,对呆愣愣的常千里道:“怎么,不想去?”

    常千里打了个哆嗦,连忙喊道:“想去,还请大人稍后一二,我也好备一些礼物。”

    “礼物就罢了,来人,给他一匹马。”

    徐辉祖当机立断,安排妥当之后,便带着几人,骑着马到了皇宫外,下马牵行,安排人通告皇上。请下载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常千里虽然经过不少风雨,但像今日诡异的风,还是第一次吹。

    自己只是一个商人,一个没有任何地位的商人。

    别说面见皇上了,就是见个五六品的官员,人家都未必见自己。

    可现在,自己就要去见大明的皇帝了,这犹如梦幻。

    徐辉祖瞥了一眼常千里,感觉着袖子里的东珠,暗暗庆幸,这可不是什么收受贿赂,谁都不能冤枉自己。

    什么是收受贿赂?

    拿钱给人办事才叫贿赂。

    自己一没拿钱,二没办事,怎么能叫收受贿赂?

    哦,东珠不是钱。

    让他入宫是皇上的意思,不是自己想帮忙……

    徐辉祖至武英殿,入殿求见朱允炆,没多久,便传召常千里。

    常千里见到朱允炆,大礼参拜。

    朱允炆打量着常千里,微微一笑,道:“朕听闻出关之前你还颇为富态,如今再看,却不尽然。看来晋商北上辛苦不浅,起来吧。”

    常千里万万没想到,大明皇上对自己的第一句话,竟是充满关怀的问候,而不是询问北元或交易。

    “草民谢恩。”

    常千里站了起来,低着头,不敢直视。

    朱允炆看了一眼双喜,双喜连搬了一个凳子过去,对常千里道:“皇上让你坐下回话。”

    常千里小心地看了一眼朱允炆,感谢之后,只挨着凳子边缘坐了下来。

    朱允炆将手中的奏折合了起来,道:“你们的情报很有价值,这一次做得不错,值得嘉奖。只不过八大晋商往日之过累累,想要一笔勾销,怕是不易。”

    常千里心头一颤,连忙跪下,求饶道:“草民愿献上所有家产,以求皇恩浩荡。”

    朱允炆哈哈笑了起来,站起来,绕过桌案,道:“所有家产,确实可以抵罪。但这并非是朕想要的。”

    常千里浑身颤抖起来。

    钱财不管用,难道说皇上想要自己全家人的命?

    这,这……

    朱允炆见常千里畏惧,微微摇了摇头,道:“朕想要你们继续深入北地,刺探情报。”

    “啊?”

    常千里错愕地抬起头,一脸惊讶地看着朱允炆。

    朱允炆没有开玩笑,继续说道:“北地大乱在即,他们越是混乱,对物资的需求也会增多。朝廷可以给晋商出关的许可,但主要货物需要由朝廷说了算。”

    战争很吃盐,也很吃铁。

    平日里节省,两天吃一次盐,可到了打仗的时候,那就少不了盐,顿顿都要有。

    再说了,打仗的兵器也是会损毁的,总不能把蒙古刀当锯来用吧。受限于匠人规模,无论是瓦剌还是鞑靼,其战刀数量都算不得充盈,一旦损坏多了,很难大量补充。

    而借助商人之手,锄强扶弱,煽风点火,也算是弘扬正义了……

    “皇上,草民没听错吧?”

    常千里几乎怀疑自己的耳朵。

    朱允炆认真地看着常千里,道:“朕允许你们在许可之下出关,但不允许你们擅自出关。另外,你们的家产朝廷不会动,但这一次北去与日活北去所得利,悉数抽出二成,交给大同都司用于新兵之策吧。”

    “新兵之策?”

    常千里眼神一亮。

    听皇上的意思,朝廷已经决定将大同纳入新兵之策范围,而这对于晋商而言,绝对是大的利好消息。

    当兵的有了钱,就意味着他们家人有了钱,他们家人有了钱,就意味着商人有钱赚了……

    “双喜,给他们吧。”

    双喜拿了几份文书,交给常千里,道:“这是皇上写给你们的宽赦文书,不走内阁。”

    常千里伸出颤颤巍巍的手,接过文书,再次谢恩。

    有了这文书,朝廷便会既往不咎,八大晋商的家产便是光明正大,见得了光的了。

    至于不走内阁,也可以理解,晋商出关是秘旨,并非是公开的。

    现在晋商带大量战马到京师,百官中必然会有人弹劾,只是他们再弹劾也不关晋商什么事,只能将弹劾对象定为郭英。

    “下去吧,几日后会再传召你们。”

    朱允炆挥了挥手。

    常千里小心翼翼地离开武英殿,在宦官的引领下出宫。

    徐辉祖有些担忧地说道:“皇上,眼下晋商听话,愿为朝廷所用。臣只担心时日长了,他们会有其他心思。”

    朱允炆不置可否,道:“新军之策推行全军不可拖延太久,否则必损军心士气。可朝廷能拿出来的钱财却有十分有限,我们唯一的办法,只能是打商人的主意……”

    徐辉祖有些叹息。

    建文二年还没走出正月,这花销预算已基本确定,户部方面,只给了二十个卫新军之策的银两。

    要知道整个大明足有三百二十九个卫,除去京军、北平等地,按照户部的给钱方式,想要新军之策普至全军,至少也得十二年。

    十二年,你户部等得起,当兵的等不起啊。

    不过徐辉祖也清楚,今年户部还真的不是抠门,除了亲王、官员俸禄,预留赈济等,几乎所有的银两都投到了四个地方:报恩寺与英烈碑、混凝土道路基建、船厂、修河。

    尤其是船厂,只今年预算便突破了四百万两,龙江船厂规模再度扩大,苏州、松江、镇江、东阳等船厂更是不断加派人手。

    大造船只,尤以海船为主,这与日益频繁的倭患有关,与朱允炆的战略安排有关。

    户部曾想拒绝过这一笔支出,可仔细算过之后发现,若不加大船只数量,放任倭寇骚扰沿海,所造成的损失很可能超出了四百万两,权衡之下,不得不点了头。

    至于修河一项,也达到了惊人的三百万两。

    工部认为北平乃是战略要地,是北部边疆的大本营所在,一旦北地出现战事,北平必会成为重中之重。

    而会通河淤塞不通,大运河无法直抵北平,朝廷根本无法通过漕运保障北平用粮安全,只依靠陆运,可陆运耗时耗力,动用民工数量巨大,波及太广。

    工部想在建文二年做点事,打开会通河,重新疏通京杭大运河。

    朱允炆对于这个方案极为满意,不仅当即同意了工部的提议,还提升宋礼为工部侍郎,全权负责此事,并嘱托宋礼,开大河,以走宽船。

    在朱允炆的战略构想中,京师早晚是要迁移到北平去的,只不过这个战略现在还不能提出来。

    提前一步疏通水道,开通漕运,可以保障北平粮食供应,扫除迁都的最大障碍。

    工部的积极表现,正中朱允炆下怀。

    徐辉祖清楚,看似拮据的户部,一直预留着一大笔钱,不过那一笔钱,五军都督府不会去碰。

    摊开手一算,除了已经分清楚的,加上不能挪用了的,现在的大明朝廷,还真的是穷了……

    穷朝廷又不能打劫百姓,只能打劫商人了……

    徐辉祖叹了口气,想起来一事,带着疑惑问道:“皇上吩咐要一匹好马,臣已经给带过来了,只是不知皇上打算何用?”

    朱允炆期待地看向殿外,轻轻说道:“没什么,朕只是想学骑马了……”寒梅惊雪的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