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廢文網 - 历史小说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在线阅读 - 第一百七十八章传胪唱名,赐宴授官(三更)

第一百七十八章传胪唱名,赐宴授官(三更)

    五日一早,奉天门外,文武官员列队于左,三百二十位进士列队于右。

    所有进士皆更换上了进士冠服,头戴簪花乌纱帽,脸色虽是板着,故作严肃,但眼神中的喜悦,是如何都遮掩不住的。

    今日,传胪唱名!

    传胪唱名属于殿试的一个环节,也是殿试中最为庄严隆重的仪式,始于北宋太宗雍熙二年。

    粗暴一点来理解,那就是扯着嗓子大声喊:

    谁谁谁,第几名。

    奉天门缓缓开启,新科进士不由激动起来。

    这道门的开启,似乎开启了他们的未来,十年寒窗,不,二十年寒窗,乃至数十年寒窗苦读,终于熬出头了!

    踏过这扇门,听到自己的名字,便意味着自己已经踏入了大明帝国的官场,虽然不知道未来的官职如何,但生活已然彻底改变!

    谁是状元?

    谁是榜眼?

    谁又是探花?

    会是我吗?会是他吗?

    激动,紧张,期待,随着奉天门打开,不少人的呼吸变得沉重起来。

    奉天门完全打开,此时,奉天殿外的鼓声敲了起来。

    众官员与进士纷纷整理衣冠,在鼓声沉消之后,众官员先一步进入奉天门,新科进士紧随其后,踏过奉天门。

    奉天殿外广场上,官员肃然等待。

    广场两侧,有各种仪仗、乐师,还有数百威风凛凛,手持长枪,身披明甲的卫队,整个广场肃然,庄重。

    礼乐起,待奉天殿门打开,五品以上的文武官员入殿,其他官员与进士在殿外静候。

    朱允炆身着皮弁服,升坐殿中,百官与进士跪拜,山呼万岁。wap.

    “都起来吧。”

    朱允炆嘴角带着几分和煦的笑意,道:“方孝孺何在?”

    “臣在。”

    方孝孺出班。

    “黄榜可准备好了?”

    “启禀皇上,已填好。只待唱名,便可挂于午门之外,公之于众。”

    方孝孺肃然道。

    朱允炆微微点头,道:“既如此,那便开始吧。”

    方孝孺躬身退了回去。

    杨士奇作为殿试执事官,手持《恩科取士制书》,走至大殿门口左侧,高声宣读:“七月三日,建文皇帝策试天下贡士,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洪亮的声音,响彻奉天殿内外。

    胡靖、杨荣、金幼孜、杨溥等站在官员的后面,不由地在这一刻紧张起来。

    杨士奇停顿了下,目光看向那些年轻的进士,嘴角微微浮出一抹笑意,旋即严肃起来,开始唱名:“建文元年殿试第一甲第一名杨荣!”

    殿外四名序班齐声喊道:“建文元年殿试第一甲第一名杨荣!”

    后远一些,又有四名序班喊道:“建文元年殿试第一甲第一名杨荣!”

    唱名三次,名动天下!

    杨荣有些激动,在礼部官员的引导之下,出班上前,至殿外御道前,下跪谢恩:“臣杨荣,谢皇上隆恩,万岁万岁万万岁!”

    杨士奇继续唱名道:“建文元年殿试第一甲第二名杨溥!”

    序班再唱之。

    杨溥上前,跪拜谢恩。

    杨士奇再唱名:“建文元年殿试第一甲第三名金幼孜!”

    ……

    金幼孜上前,跪拜谢恩。

    杨荣、杨溥、金幼孜,分取状元、榜眼、探花!

    朱允炆坐在殿上,看着跪在远处的三人,目光中满是笑意。

    这份荣耀,配得上他们的才情、才智。

    一甲唱名结束,便是二甲第一名王艮、第二名胡靖、第三名吴溥……

    与一甲不同的是,二甲唱名只唱一次,且不享受引领出班的待遇,只能自己走出来,上前跪拜谢恩。

    二甲取士一百一十七名,剩余二百人,则为三甲。

    唱名结束后,进士起身,向皇上行三跪九叩大礼,以示自己此时是天子门生。

    传胪唱名没朱允炆什么事,也就出来,摆个样子,今天的主角就是这些进士,等唱名结束,百官与进士随黄榜而出……

    午门外,长安街早已是热闹非凡,乌泱泱挤满了人,无数商贾与民众,翘首以盼。

    挂起黄榜,杨荣、杨溥与金幼孜领众进士观榜,观榜之后,便是夸官,俗称:游街……

    礼部送来了红袍与宫花,状元、榜样、探花,骏马高骑,前面有鸣锣开道,荣耀无限……

    士民瞻仰,有些人摁着自己小儿子的脑袋,严厉地喊道:“看到没,看到没,你要认真读书,日后若是能如此,老子便可以含笑九泉了!”

    懵懂的少年,听不懂那么多,只觉得这种荣耀,似乎很是令人渴望,不由想:若我也能如此,岂不快哉?

    富商便简单多了,看看状元杨荣,在街上就扯着嗓子喊了起来:“状元郎,可有婚配,我家小女容颜绝世,只要你愿意,女儿给你,还附送千两嫁妆啊……”

    杨荣差点从马上摔下去,这都什么跟什么……

    杨溥看着杨荣的窘态,不由笑了起来。

    “榜眼郎,我家乃是晋商大户,也有一女,芳龄……”

    杨溥无语。

    商贾也清楚,状元、榜眼、探花都是不容易争取的,更多的商贾,都在观察与拉拢二甲之人,许以钱财、宅院,说媒的更是不再少数……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的这首诗,将金榜题名的得意之感,描写的淋漓尽致。

    对于绝大部分读书人而言,他们想要在这个世界上出头,唯一的途径,那就是科举。

    无尽的酸楚与漫长的煎熬,都在金榜题名后,化作了得意与从容,笑傲金陵,享受世人的尊崇。

    传胪次日,朱允炆于礼部赐下“恩荣宴”,命解缙、杨士奇等人侍宴,慕容景儿率文工团之人承应献艺。

    恩荣宴结束之后,状元携所有进士前往鸿胪寺,学习官场礼仪。

    毕竟当官要学会说官话,人家问你,你是不是说我坏话了?你要学会打太极,说一堆有用的没用的,就是不能说:没错,我说你坏话了。

    太极话术要会,要精,还要学会基本的礼数,比如人活着的时候,你叫他什么,死了之后,称呼他什么。

    再比如,见到一般官员该怎么打招呼,见到大佬该怎么行礼,见到超级大佬,该如何……

    学习了三天礼仪之后,状元需要率诸进士上表谢恩。

    朱允炆受其赞表。

    礼部尚书陈迪奏请道:“皇上,臣恳请工部为进士题名立碑。”

    朱允炆欣然答应。

    朱元璋十分重视进士名录的保存工作,总觉得这名录在纸上,万一哪一天烧了,岂不是亏大了。于是下令:凡殿试录取进士,刻其名于碑。

    这些人的名字,便会刻写在国子监的石碑之上,一是告诉孔子,你的学问后继有人了,二是告诉后来人,想要留名千古,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到了这里,殿试便结束了吧?

    还没有……

    殿试制度的最后一项,便是授官。

    按照明代朝廷规制:

    状元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

    这三个人是铁定的饭碗,没跑了。

    但对于二甲与三甲进士而言,他们还得考一场……考试之后,选出若干优秀进士,为庶吉士,这也是翰林院的官职。

    剩下的二甲与三甲进士,则可以授予给事、御史、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太常、国子博士,这些基本上都是京官,虽然品阶很低。

    当然,你想要上山下乡,去底下扶贫,那也是可以授予府推官、知州、知县等官。

    换言之,只要你中了进士,最差也可以混个县长当当。

    传胪唱名、夸官、恩荣宴、刻名于碑,授官,这些都是文官的荣耀。

    朱允炆打心底不喜欢这种过度的荣耀,因为文官集体的荣耀太盛,便意味着武官集体的衰弱。

    重文轻武,以文凌武,会形成一个态势,继而演变为帝国顽疾。

    “焦用有军功,好儿。”

    “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此岂得为好儿耶!”

    韩琦一刀下去,赫赫战将焦用的人头,便滚落在了地上。

    只有文人才是好儿!

    这是文人主宰的宋!

    文人虽然上不了战场,杀不了敌,但文官对于武官的杀戮,那种狠厉,绝对超出了西夏铁骑!

    宋代文人的血性,很大一部分,不是因为敌人而存在的,而是因为杀大宋的武将,杀出来的。

    朱允炆不想大明朝出现宋代这样的问题。

    在朱允炆看来,文官与武官,便如人之双腿,少了一条腿,那就瘸了。

    哪怕是给打一个拐杖,人也跑不快。

    狼来了,会死。

    可以预期,若不加干涉,任由文治昌盛三十年,等洪武一干老将、老兵都死绝了,新的武将也只能瑟瑟发抖地看着这一群手握重权的文臣。

    朱元璋时期,五军都督府虽然与兵部平起平坐,但兵部算个啥,五军都督府是老大。

    在消灭了北元之后,五军都督府的地位开始下降,兵部地位上升,两者达到了制衡。

    但在明代中期,文官掌权越来越多,强者如云。反观五军都督府,上过战场,会打仗的,寥寥无几,这个时候,五军都督府算个啥,兵部是老大……

    文盛武衰,是大忌。

    朱允炆叹息一声,看来需要把武举制度搬出来,给武人一个重新定位。

    明代初期,是不存在武举制度的。

    明代武举制度,是“战神”朱祁镇设置的,估计也是害怕自己再去狩猎一次,弄点保镖护体。

    朱允炆猜想这位战神应该不会出现了,武举制度,还得依靠自己……

    就在朱允炆思考文武制衡,两条腿怎么走路的时候,张显宗已出淮安,乘船北上,准备前往宿州视察睢水河道。

    此时,一阵风卷开帘子,张显宗走出船舱,来不及享受消暑的风,脸上便布满了惶恐之色。

    天,犹如塌下,阴云密布,一道闪电尚未跑出黑云,便被吞噬。

    闷雷如骤然敲响的战鼓,声音陡然炸开,传荡在运河之上,黄河两岸……

    PS:

    明代的黄河河道与现在黄河河道不一样哈,特此说明下……

    科举是封建王朝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惊雪也看过很多历史小说,其中对于科举的描写,不过就是赶路,考场,发榜,中第,当官,这其实是不合适的。

    科举背后,有太多的细节与规则,很多书都没有涉猎。惊雪收集了材料,研究了几天,斗胆融入至文中,将科举的规则、过程与内容基本说下。

    但受限于史料与个人文言文水平,不足之处还请大家体谅,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不同的收获。

    求下催更、月票、推荐票,惊雪谢过诸位。寒梅惊雪的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