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廢文網 - 历史小说 - 明末大寨主在线阅读 - 第二百八十八章 主次突破点

第二百八十八章 主次突破点

    楚子斗也算是久经战阵了,他一眼句看出来,眼前这支明军,与前几个月跟救民军交锋的青州军压根就不是一群人。

    因为与先前,明军队伍混乱,便一股脑的溃逃完全不一样的是,对方的弓箭手虽然溃逃了,但是却没有影响后方明军的阵型。

    指挥作战的将领,明显知道自己手底下的玩意是什么货色,因此提前布置了引导人员,当弓箭手溃逃之后,引导他们从队伍两侧撤退,避免他们直接冲击己方中军,导致大军溃败。

    而当弓箭手撤退之后,进入众人视线的则是,一支高大两千七八百人的中军阵型。

    与救民军一样,刀盾手,长矛手齐全,这才是明军计划击溃救民军的核心队伍。而弓箭手则逐渐回到阵中,重新聚拢,成为这支步兵军团的远程打击力量。

    在没有大规模骑兵之前,大规模的步兵碰撞,损失肯定惨重的。

    眼前这支明军将领的意图很明显,就是他从始至终不想着怎么歼灭对面的救民军,而是牵制。

    所以他的进攻意图并没有那么强烈。

    只是让这名战争经验丰富的游击将军,有些难以接受的是,对面的救民军的军阵,竟然在进攻的途中停了下来。

    双方直接开启了对峙模式。

    这让对面的将领非常的头疼,对面一点都不上当啊。

    与青州府当地的蠢货不一样的是,不论是扬威,还是他们这样的外来户,打仗之前,肯定要进行调研的,很多武之文当做废话的话,他们肯定是不能大意的。

    所以他们很清楚,千万不能小瞧自己的对手,他们在短时间内,将青州府打的千疮百孔,不是因为青州军太弱,而是救民军很强。

    他们将曾经强悍一时的火器,再次运用起来。

    并且将当初戚家军使用火器的技术,进行了改进和创新,所得威力极其强悍。

    甚至就算是洋枪队抵达战场,与救民军交锋之后,也只是勉强可以压过他们一头。

    要知道,这三百葡萄牙雇佣兵,乃是大学士徐光启在朝堂上叫嚣着三年平辽的依仗。

    虽然,朝堂之上的大人们,对于葡萄牙人占据澳门的事情非常的愤怒,但是不妨碍他们认清楚现实,那就是当初宁远大捷打的女真铁骑吃尽了苦头的炮兵以及火炮,都有葡萄人军械师、葡萄牙教官的身影。

    这位游击将军在出征之前,专门询问了如何在没有骑兵的情况下,击破这支火器部队,得到的答案,非常的沉重。

    那就是对面的火器部队,已经抵达了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水平,在交战的过程中,如果己方不主动突进的话,对方会一直在远距离进行火器消耗,采取类似于骑兵机动骑射的方式,消耗己方的士气。

    要想获胜,唯一的办法便是和他们进行肉搏。

    但是根据已经上过战场的葡萄牙军官所言,救民军的肉搏能力也非常的强,他们配备了大量的长矛手,甚至他们的火铳兵在射击结束之后,也会插上军刺肉搏。

    那葡萄牙军官,还一脸崇拜的说,对面反贼的指挥官一定是个天才,有机会一定要亲自跟他交流。

    恨的这位游击将军牙根都疼!

    我们巡抚大人花银子养着你们,你们不图报效朝廷也就罢了,还想结交叛军!

    难怪朝堂上的大人们都反对重用你们,实在是你们这群人,太过于可恨,一点忠义之心都没有。

    收回思绪,游击将军眺望着战场,他知道,如果己方的将士跟他们肉搏,就要面对一片片密集的枪林,而且他们后排之中的将士,还有一定数量的投掷火器。

    别说打了,光想想就头疼了。爱阅小说app阅读完整内容

    而反观明军自身呢,远程火力大多依赖弓箭,至于火铳,那玩意太过于粗制滥造,尤其是近几年制造的火铳,动不动就炸死士兵,导致士兵说什么都不愿意用,宁可当棍子砸人,也不愿意点燃火绳。

    而今岁朝廷的京师方向的火药库刚发生了大爆炸,导致各地方部队,也缺乏优质的火药供应,虽然地方也可以制作火药,但是地方制造的火药更加垃圾,能不能响,响了之后是什么样,更值得考量。

    就在救民军的一干将领,思索着怎么改良火器,使得救民军的火器打的更远,威力更大,如何能够在下雨天使用的时候,明军将领思索的是,这玩意能用吗?能不能给多配备点大刀长矛?

    而肉搏的士兵,明军还停留在传统的时代,大部分士兵配属的还是腰刀,只是简单的轻步兵而已。

    实在是这些年府库里的好东西被贩卖的差不多了,留下的都是些腌臜货,顶多算是勉强能用罢了。

    这打起来基本就是被那些重装长矛手碾压的悲剧。

    这别人说的多了,他也就重视了起来。

    但是这越重视,他就也知道今天的危险。

    尤其是当他看到对面的救民军火枪兵又在继续装填的时候,他就知道,下一轮火枪齐射很快就会到了。

    不能再等了!

    于是乎,他果断下令,让前排的战兵发起了进攻,先试探试探对面这些救民军的虚实,如果冲锋的过程中伤亡不大的话,他就下令全军发起冲锋。

    他实在是难以相信,己方四千余人,还打不过对面一千来人。

    但是前排的士兵刚动没多久,还没来得及走出十米远呢,对面就是又响起了密集的枪声,刚走出去的前排士兵齐刷刷的倒下了足足近百人。

    而这个时候,不用他下令呢,前排的时间就是扭头逃跑了。

    救民军的火铳如此犀利,这么冲上去就是送死啊!

    这仗,没法打!

    看到这一幕,领军的明军将领也是够果断,立即就是下令全军撤退!

    再这么黑灯瞎火的打下去,还不知道要死伤多少呢,先缓一缓,等天明后再做打算!

    说起来他也是无奈,他很清楚,如果自己麾下的士兵都是精锐,死战不退的话,一开始就冲上去,打起来肯定是能赢的,毕竟己方的兵力占据了极大的优势。

    但是他的士兵是精锐吗?

    绝对不是。

    如今的卫所兵,不用对面打,自己就崩会崩溃。

    今岁,朝廷遇难,各地兵马陆续赶来勤王,结果在路上,山西巡抚耿如杞,延绥总兵吴自勉、甘肃巡抚梅之焕三路大军,都不用别人打,自己就崩溃,直接直接加入了义军队伍,开始进攻朝廷。

    就算是有些不愿意造反的,也都不会诚心实意为朝廷作战。

    如今卫所农奴化非常严重,即便是他这个游击将军不做这些事情,手底下的千户、百户,都将手下的卫所兵当农奴养,如此一来,这帮人还能有什么战斗力。

    或者,如果他手头上有那么几门虎蹲炮的话,那么情况也会大大改观,但是他没有啊。

    明军确实带了不少虎蹲炮、弗朗机火炮,但那是准备渡河或者分配给精锐使用的,他们压根没有。

    从乙字号渡口渡河的明军可不是什么卫所兵了,而是武之文亲自训练了三个月的募兵,他们才是这一次渡河作战的主力。

    说起来,他们这些从丙字号渡口渡河的卫所兵,也不过是牵制救民军的偏师而已,自然是不可能得到火炮这种利器的。

    士兵战力不强,士气低下,又没有利器相助,他如果不想让自己的士兵死伤惨重的话,主动退却是最明智的做法。

    何况这退却也不是掉头渡河回巨洋河对岸啊,他们都已经渡河了,从其他地方走也是可以的,只要牵制住了大量的救民军,那么就算是完成任务了。

    明军的主动退却相当迅速,楚子斗一开始还想要追击,不过受限于己方的士兵体力已经消耗了很多,而且不少长矛兵都是穿着厚甲的,根本就没有办法进行太远距离的追击,此外现在还是晚上,贸然追击很容易出现意外。

    加上楚子斗也是知道自己的任务,他的任务并不是歼灭这些明军,只要把这些明军阻拦下来,不让他们靠近巨洋河渡口,那么就是完成了一大半的任务。

    因此楚子斗很快就命令停止了追击,只派出了少量斥候跟踪这些明军。

    大战过后,楚子斗他们还在打扫着战场,清点敌我损失和战果的时候,来自巨洋河渡口的传令兵也是抵达了此地。

    得知已经有两个队的部队正在增援路上的时候,楚子斗就是信心更足了,之前一战虽然打的匆忙,己方也是被他们的弓箭手射箭死伤了数十人,但是通过这一战,他却是知道,对面的这些明军不怎么样。

    再有一千人的增援,他有绝对的信心把这些明军彻底拦下来,甚至是歼灭之。

    相对于楚子斗这边的信心满满,陈先赟那边则是显得忧虑许多,他接到命令到带着部分赶了半天路后,前方的斥候报告,说明军已经是全部渡河完毕,而且渡河的明军兵力高达六七千人。

    比他之前预料的人马多很多。

    更关键的是,他们还发现这些明军携带了大量的火炮乃至一些奇怪的大盾以及战车,而这些大盾正是前些时候他们所发现的明军那种准备用来抵抗火枪的大盾以及战车。

    虽然说这些大盾和盾车说严格了也不可能在中近距离上挡住救民军的火枪,但是被明军无伤突破到五六十米内的话,那么火枪的威慑力就会大幅度下降了,到时候就得依靠双方的肉搏来分出胜负了。

    得知斥候回报的消息后,陈先赟很清楚,单靠自己的八九百人是不太可能对抗准备充分的四千多人的。

    他必须立即把消息传回去,同时等待李大虎率领的增援部队抵达。

    不用多久,还在路上的李大虎也是得到了这个消息,当即他立即道:“立即派快马返回薛家桥,请求增援,嗯,还要请求炮兵的增援!炮兵如果不行,就要掷弹手和手榴弹。”

    李大虎一听说敌军的兵力和武备情况,立即就是猜到了这一次来的明军肯定是主力,而且还是原先在薛家桥那里的明军主力。

    这样也就说明了,如今还在巨洋河渡口对面的明军只剩下一些普通部队了。

    同时李大虎还给陈先赟传令,让他适当的和明军保持距离,不要浪战!

    如果陈先赟的兵马贸然冲上去,他怕这会被明军吃的连骨头都剩不下。

    虽然救民军的诸多将领们经历过多场对明军的胜利后,面对明军的时候已经是自信了许多,尤其是早期虎贲军出身的数十名军官,更是不把明军放在眼里,认为只要己方的火枪兵一出动,明军就会屁滚尿流的一哄而散。渤海郡公的明末大寨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