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廢文網 - 历史小说 - 织明在线阅读 - 第三十九章:投名状

第三十九章:投名状

    张诚只是笑了笑,对于季轩竹关于收玉蕊为妾一事,并不置可否,顾左右而言他,将这个话题暂时岔开。

    他们夫妻二人来到了老夫人的椒香别院,先是给两位老夫人请了早安,因张诚对“饺子”情有独钟,所以今日大家便陪他一起吃的饺子和猪头肉。

    其实,按照这个时代的习俗,在“二月二”这一天大多也都是吃面食,如“食龙须”、“食龙耳”、“食龙角”、“食龙眼”、“食龙拿珠”、“食龙鳞”、“食龙胆”、“食龙豆”等种种,以及“食龙头”等等饮食习俗。

    这里面的“食龙须”就是吃面条;“食龙眼”是馄饨;“食龙拿珠”则是馄饨面;“食龙鳞”是吃春饼;“食龙胆”就是炸油糕;“食龙豆”则是北方大部分地区都会吃到的炒豆。

    正如一句盛行于京畿地区的谚语说的那样“龙抬头,二月二,吃豆豆,人不得病地丰收!”

    而“食龙耳”与“食龙角”则都是我们常吃的饺子,只不过作法不同罢了,其中的“食龙耳”指的是水煮饺;“食龙角”则是指煎饺。

    这是因为在大明末年这个时候,“饺子”这一称谓还没有流行开来,人们多以“角子”或“角儿”来称呼饺子。

    主要是取其形如角之意,古时的人们多食用煎饺或是蒸饺,尤其是煎饺熟透之后,其形状比较像兽角之态,故多以角子称之。

    就如扁食、汤圆、馒头、面条、锅盔、面疙瘩等等面食,皆是以形取名,而从宋到元,“角子”多为煎烤的形式做熟,其不止是形如角,其质感亦如角,故有此一称呼。

    传说在“龙头节”这一天,吃饺子又称为“咬龙耳”,不管是素馅还是荤馅,都代表着财源滚滚的意思。

    而最为重要的还是“食龙头”这一讲,可是这里面最为重要的一点,甚至一直流传至今,二月二吃猪头肉即使在今时今日,仍不过时。

    可那个动荡的乱世里,即使在宣府北路已算是安宁祥和之地,但猪头肉也仍然是十分奢侈的吃食,平常自然很少购买食用。

    不过,到了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不管多少大家都会买上一点,主要就是图他个吉利罢了!

    …………

    赤城堡外东南郊的白河岸边不远处,一大片前年新开垦出来的沃土良田,周围更是聚集起无数军户百姓。

    不过虽然已经聚集起数千的人群,却也是秩序井然,并不显得有多么拥挤和纷乱,人群中时而可见一个个体型彪悍的壮健男子,穿着一身红色布面甲在中间往来巡查。

    他们正是勇毅军威远营的中军将士,在此维持秩序与守护永宁伯一家的安全,若是仔细观察,还会发现有许多身圆体阔的妇女,虽然穿着寻常百姓服装却显得十分另类。

    她们可都是娘子军的健妇,如今混在人群中间也是为了守护永宁伯家中女眷们的安全,毕竟这么大的仪式活动,周边十里八乡的人们都赶来观看,纷杂之间最易出事。

    再看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群中间,空出好大一片地方,中间是一片待耕的田地,其北面有一处不是很高的木台。

    台下有数十人皆穿着十分华丽的衣服,他们身前摆放着三套犁耙,几名本地军户中的老人正在给其套牛。

    很快,三套犁耙都与健硕的耕牛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在随之而来的鼓乐之声中,永宁伯张诚率先下场,来到中间的犁耙前站定后,就伸手一把扶稳了犁耙。

    永宁伯张诚扶犁在前缓缓而行,开平卫指挥使靳新朋则是一身的大红官服跟随在后,不断向刚刚犁过的田地里撒下一颗颗新种。

    不知不觉间他们就已经犁了三个来回,随着司仪官的唱令声传来,永宁伯也停下了脚步,在靳新朋的陪伴下缓缓走回木台之上。

    就见开平卫司的各官各将也纷纷起身来到田地间,他们也是一人扶犁一人播种,在这片不大不小的田地间往来耕耘,如此三个来回方休。

    而几乎是于此同时,永宁伯夫人季轩竹也带着各官将家中女眷,在娘子军健妇们的护卫下给周围的军民百姓分发大白馒头。

    真还正应了“皇娘娘送饭,伏羲氏亲耕”的传统,人们对于永宁伯夫人赠予的馒头,真的是趋之若鹜,纷纷发力向前挤了进来,都想要在这“龙抬头”的日子里,沾一沾永宁伯夫人的喜气。

    木台上作为监军的太监边永清看着眼前的一切,心中也是五味杂陈,通过初到宣府这几日的观察,张诚麾下将士确与别镇兵将有所不同,看上去就勇猛精悍了许多。

    可对于永宁伯本人,却总是云里雾里的看不真切!

    在边永清眼中看来,张诚其人确如传闻中那般嚣张跋扈,且行事武断专行,更对朝廷纲常规矩并不能严守,多有僭越之举。

    但通过这几日的接触与观察,其发觉对当今皇上并无不满之意,而且也无任何不忠之举,反倒是每每提及皇上之时,其在神情间都显得极为庄重。

    他转过头看了看身旁的兵部侍郎张若麒,只见他眉头深锁,似乎在心中思量着什么,但一时间却也无法猜透。

    边永清自然也已看出张若麒与永宁伯十分相近,不过却也是没有多想,毕竟他知道二人在辽东战事中,颇有一番合作,比别人相熟相近些也无不妥。

    在他看来,如张若麒这种朝官只要不与地方军将们相互勾结坑瀣一气,祸害朝廷就行,走得近一些其实也未见得是坏事。

    毕竟,张诚虽已经贵为伯爵,但在勇毅军的事务上还是需要取得兵部的支持,所以,现在张诚对张若麒颇为重视,联系频繁,他并没有过多的放在心上。

    可是边永清所不知道的却是,兵部侍郎张若麒这时心中已然下定了主意,今后就一心追随永宁伯了,不论结局如何。

    因为,他已经没有退路了!

    在这一次来宣府传兵部赏功檄文前,对于自己将如何处理与张诚的关系,心中其实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数。

    他仍然抱着投机的心态,既先抱住永宁伯这条大腿,等自己在京师站稳脚跟,将来若是取得皇上的信任,得以升任尚书之职后,再将张诚一脚踹开,甚至还暗暗想过要凭手中的权利拿捏张诚。

    然这一遭的宣府之行,却使他认清了一个铁打的事实,那便是自己已经没有了退路,而张诚的退路却坚实地立在这里,就是宣府地方上的民心所向。

    别看张若麒有些贪婪,既贪银子又贪官职,可他却不是一个傻子。

    试想一下,能从历年数以千计的进士中脱颖而出,成为兵部最热手部门的郎中,没点真材实学那是完全不可能。

    而在如今的大明官场上,单有真材实学却也不一定就能崭露头角,更多的还是靠眼力见,在人情世故上做得好,远比真才实学要强上许多。

    若非是有些眼力见会来事,且还能实心为主子办事,他又怎能爬上兵部郎中的要职,还得到了陈新甲的赏识?

    就如现在一般,他真正见识到了永宁伯的实力,并非是只有当初在辽东那数万敢战的英勇将士,更为重要的是永宁伯已然将宣府北路、东路经营成了自己的地盘。

    说一句过分点的话,如今的宣府北路、东路几乎已成“国中之国”,此地虽没有京师那般繁华,但却比京师更为兴盛,人们完全可以自给自足,更可凭此而独立供养勇毅军数万将士。

    这才是永宁伯张诚在大明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也是永宁伯傲视大明官场,敢于飞扬跋扈的基础,也是永宁伯未来遇到挫折时的退路。

    反观自己,此前真如井底之蛙一般,目光何其短浅?

    张若麒此前一直单纯地认为,张诚之所以能够顺风顺水地一路升迁,无非是攀附上杨嗣昌与陈新甲这两棵大树而已。

    可此番宣府之行,却让他看得无比通透明白,张诚能有今日完全是个人的因素,只是不知他究竟用的什么法子,竟能将辖下军民治理得如此服帖,又能将边陲鄙地搞得如此繁荣?

    虽然看不到真相所在,却并不妨碍他及时作出正确的判断来,此刻,兵部侍郎张若麒已然在内心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断。

    临近午时,这一番永宁伯亲耕仪式才算告一段落,在场众人无论高官显爵,还是勇毅军各大将,又或是地方卫司、卫所官吏,以及军户百姓们都是兴奋无匹。

    而就在这边司仪官宣告亲耕仪式圆满结束,并向上天祷告,祈求风调雨顺,丰收大吉之时,远处早已等候许久的锣鼓队,也传来阵阵喜庆的鼓乐之声。

    舞龙的队伍和高跷队也瞬时就活跃了起来,他们跟随鼓点的节奏,踏着欢快的步伐引领人群滚滚而去。

    永宁伯张诚看着身边的监军边永清说道:“三日后,本伯将赴镇城接任总兵一职,赤城这边或许久不会再来,许多事务还要做些交待,怕是不能时刻陪在边公公身边,聆听教诲啦。”

    边永清嘴角微动,挤出一丝笑意,道:“永宁伯军务才是正事,咱家又不是小孩子,天天还要人陪。”

    张诚也是笑笑,又再说道:“堡东赤城山上的温泉确实不错,且瑞云寺内也是景色秀美,山峦重叠,边公可去那处泡上两日,若此去镇城可就没得如此好地方嘞。”

    边永清也只是笑笑,并不置可否,嘴上也在说着:“皇爷命咱家是来监勇毅军的,自当忠勤王事,为永宁伯排忧解难,怎好独自去山里躲清闲。”

    张诚也是一脸感激涕零的神情,说道:“得边公监勇毅军,真是如虎添翼。”

    可他突然话锋一转,又接着说道:“边公也知,辽东一战虽大胜奴贼,可我勇毅军也是损伤惨烈,此番非是募勇甚急,便甲胄兵器、铳炮火药、战马车架等种种军械,都有待补充。

    而诸般军械不止筹集费力,打制耗时,其中最为艰难之处,还在钱粮之重,就连铁料都已十分短缺,凭宣镇之力恐难以长持。

    为使大军能早日开拔,往豫省援剿闯曹贼军,以解开封之危,还请边公帮我勇毅军调运些钱粮与铁料才好。”

    边永清闻言后,抬起白胖嫩滑的小手抚摸着自己光秃秃的下巴,眯起一双小眼睛似乎在思考着什么,片刻后才接言道:“钱粮之难,不止宣府一处,方今国事惟艰,朝廷钱粮用度也是极大,处处灾荒兵祸不断,处处都需钱粮用度,真是难啊。”

    他接着又道:“不过,铁料一项却并非难事,咱家自当为勇毅军尽力调集,只这钱粮,却是只能尽力,不敢保证了。”

    张诚也知他所言都是实话,但即使仅能帮助调运些许铁料,也能缓解一下自己的燃眉之急啊,当下自是免不了一番感激之言。

    接下来便各自上了马车回返赤城堡会馆……

    …………

    兵部右侍郎张若麒原本是打算于昨日返京,可张诚硬是多留了他一日,所以今天亲耕仪式结束后,几人便一同回到赤城会馆,因张若麒还要赶路,几人只是浅饮了几杯践行酒。

    午后未时前,永宁伯张诚亲自送兵部右侍郎张若麒出了南面的大定门,临上车前,张若麒紧紧抓着张诚的手,向他提出了一个突如其来的请求。

    “爵爷,若麒有一个不情之请,还望爵爷宽允!”

    听了张若麒的话,永宁伯不由一愣,他笑着回道:“张侍郎说的这是什么话,但有何事,尽管说来。”

    张若麒一脸郑重地庄严说道:“爵爷,您也知若麒故居山东胶州,家中尚有老母,年岁已高,本是想着送夫人回去照顾,更是带上孩子在老母膝前,使之得享含饴弄孙之乐。

    可现今兵荒马乱,山东地方也不甚宁静,若麒便想着将老母亲接来宣府安居,不知永宁伯可应允否?”

    永宁伯看着张若麒一脸诚恳之色,不似假装出来,心中暗道:“这是‘投名状’吗?”

    然嘴上却说道:“这有何不可?”

    张诚接着又十分热情地说道:“牛胜,在京师西门外开设有大车店,供养着一群勇悍的镖师护卫,你拿了本伯令符,直去寻他便可,后续事宜,他自会为你安排妥帖。”

    (本章完)